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元以来中原佛教的衰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金元以来中原佛教的衰落

分类:【地域文化】

北宋以后,中原佛教逐渐衰落。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入中原,寺院多被焚毁,僧尼四散。但在金代,中原地区也有几位高僧,在战乱的年月里继续传授佛法。如长社僧政言,起初在开封从浩公学唯识论,后来到嵩山学禅法,得心印于慈照。

他曾经主持郑州的普照寺和洛阳的法云寺,并撰有《金刚经》、《证道歌》的注文。僧义广少习儒业,20多岁出家,拜嵩山坛戒院威公为师,又向南阳丹霞山志禅师学禅法,后来在方城宝泉山结茅为庵,勤学苦练,不数年,建立了普济寺,他在这里虔修20多年。

元代进入中原后,建立了不少官寺,并拨给官寺许多土地。朝廷以龙川主持洛阳白马寺,封为“扶宗宏教大师”,兼管江淮僧务,表示了要恢复中原佛教的愿望。龙川与朝中权要多有往来。但佛教的世运已衰,要想恢复往昔的鼎盛,虽有皇帝的旨意,也是没有办法作到的。

福裕是元代颇负盛名的高僧,幼时日诵万言。元世祖命他总领释教,主持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在战乱之后,焚毁无余,福裕致力修复寺院,亲自运土背木。他在少林寺说法30多年中,还和著名道士李志常展开《老子化胡经》的辩论。

福裕死后,弟子文泰、净肃相继主持少林寺。净肃还担任了河南府僧尼都提领的职务。其后,福遇、文材、义让都是主持过少林寺的元代高僧。

明代270多年中,对佛教虽未禁止,但是却采取了限制、打击的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再也不会产生闻名全国的高僧,也不会出现政府主办的盛大道场和大规模的修塔建寺。清代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顺治十一年(1654年),下令禁止各地私建寺院。康熙元年(1662年),规定凡作道场,只许在自家庭院内进行。但明清时期,佛教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人心,变成人们习惯性的活动,如念佛、放生、烧香、素食等行为,在民间皆蔚然成风。这时,中原许多著名寺院,多因年久失修,圮颓殆尽,所剩无几。但少林寺还巍然独存,历届都有人主持佛事。在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1368―1403),有偃师僧子严和登封僧了改主持少林寺。子严奉诏去朝廷进经说法,被赐紫衣。了改亦德高望重。直到16世纪末,这里还被认为是“两河禅窟”。明末战乱中,少林寺又一次被焚毁,海宽在顺治初年(1644―1661),花了12年的时间,才将庙宇重整一新。

清代道光以后,各地寺院僧尼渐少,中原最大的寺院人数也不足百人。清末,全省寺院庵堂存900余处,以禅宗为最多,净土宗次之。

辛亥革命之后,经河南一些上层僧人、居士多方活动,1920年,慕西、净严和相国寺主持叙惠等,在开封白衣阁筹备成立河南佛学会,并在铁塔寺创办了一座佛学院。

1927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提出“改造宗教,兴办学校”的口号,下令各地破除迷信,寺产多被没收以办学。开封相国寺也被改为中山市场,在寺僧众,全部遣散回家,自谋职业。到40年代末,全省仅有寺院340余所,僧540人,尼75人,共615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