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相玉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金相玉质分类:【传统文化】 语出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规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王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金、王,比喻美好的东西;相,外貌;质,质地,内容。金相玉质,比喻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这里,王逸用来评价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很完美。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是汉代文学理论争论的焦点,王逸吸收了刘安、司马迁等人的观点,驳斥了班固等人对屈原作品及屈原人格的批评,在《楚辞章句序》中他高度评价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对待现实积极进取的精神:“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王逸指出,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他才不满于政治的黑暗腐朽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作品中表现着他的愤懑不满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二十五篇。”班固曾批评屈原是“露才扬己,竞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沈,是亏其高明,而指其清洁者也”。班固以儒家“中和”的正统观点批评屈原,王逸亦从儒家观点给予针锋相对。他认为屈原的作品取法《诗经》“托五经以立义”,引喻寄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凭借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以烂的文辞,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怀,表达诗人对黑暗的抗争和敢于追求理想的勇气及斗志。王逸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就是“金相玉质”这个比喻的具体内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逸在理论上,主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是完美结合的,这种主张是正确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