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铁制农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铁制农具分类:【地域文化】 先秦以前,广西已出现铁器。到了秦汉时期,铁制生产工具才得到了广泛使用。当时使用的铁农具种类较多,有铧、锸、锄、铲、镰、斧等。其中以锸和锄最为流行。锸的形状呈“凹”字形。弧刃,刃两侧上折为直裤,中间凹下有空槽以安柄。基本用途是掘土翻地。锄类形制为直裤曲柄,用于锄地开沟,中耕除草。刘熙《释名》云:“锄者,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铁制农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非石头和其它金属所能替代的一种锐利工具,它使广西茂密亚热带雨林的大面积开垦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由铁匠店(铺)锻制,1949年前,铁匠店遍布各县集镇,多为夫妻店,店坊合一,有雇工和学徒二三名至五六名不等。铁匠店有大炉、小炉、匠作炉3种。大炉专锻制农具,一般由4人联合操作,由业主看火把钳,一人冷作兼打横榔头,一人削磨兼打顶头榔头,一人拉风箱兼打横榔头;小炉锻制日用铁器和刀具;匠作炉锻制船用钉及建筑用铁制品。有的铁匠店数代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原上海县有马桥小脚横镰刀、华漕糜家铁 、杜行鳗鲡头镰刀;奉贤县青村有翁家田刀、奉城月牙铧锹、泰日槽板齿铁 等。崇明生产的铧锹使用时轻便省力,挖泥深,出泥爽,工效高;崇明铧 脑头端正、光滑均匀,边薄脑厚,具有落泥爽、入泥深、使用轻便、经久耐用等特点。以上农具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中小农具地方特产。 旧时制作农具的打铁铺(郑土有摄) 唐代渤海国时期,黑龙江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渤海国是唐王朝的一个州。?砣首领大祚荣被唐册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传世200余年,共15代王。渤海是黑龙江古代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有5京15府62州,因其师法盛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农具已进入铁器时代。例如在渤海上京城内,就发掘出土了完整的铁铧,是生铁铸造,长36厘米,铧尖角度较大,形制古朴而笨拙,同时还发现了铁镰、铁铲等。 犁、铧、锄头 (宋德胤 摄) 点葫芦、镐头、木锨 (宋德胤 摄) 在黑龙江省的古代农业开发史上,金代的铁制农具已获得飞速的发展和普遍的使用。考古工作者已在黑龙江省境内普遍地发现了金代的铁器农具。 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了阿城县五道岭铁矿井和冶铁遗址,这就证明了金代的铁制农具都是本地冶炼制造的。其种类有犁铧、犁镜、趟头、锄、?、铲、锹、铡刀、垛叉等。各地出土的农具,种类繁多,结构也不断完善。例如,耕地用的犁,就已经是复合型,是由犁铧、犁镜、趟头、牵引等多种部件配合而成,有的是翻土的,有的是分土的,犁铧的形制也有区分,有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从而适应开荒、翻地、起垄、播种、中耕等不同作业的需要。金代的农具很有特点,例如铁车川就有五爪和六爪两种。金代的铡刀,很有特点,从整体来看,像个大鱼,所以学术界称它为“鱼形铡刀”。从金代的铁锹来看,它的銎是朝外的,不像现代的铁锹銎是朝里的。镰也有特点,分为有柄和无柄的,无柄的为手镰。 花轱辘车 (宋德胤 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