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铜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铜镞

分类:【传统文化】

铜质箭头。出土于全国各地秦代墓葬,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最多,达数万件。弓箭和箭镞同时发明于原始社会,当时的箭镞为石镞或骨镞。商代始出现青铜镞,春秋战国时期,箭镞作为远射兵器的必备品发展很快,其种类形制达十余种。秦代箭镞多为青铜质,种类也较多。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箭簇主要分四型。一型系三棱形铜镞,据翼部和铤部形状可分二式。一型Ⅰ式三棱形铜镞,三翼收杀,一般通长8.5至19.1厘米,其中首长2.6至2.8厘米、关长0.4至0.6厘米、铤长6.4至16.3、本宽0.9至1厘米。铤系预铸然后与首接铸一起。一型Ⅱ式铜镞首部瘦小作三棱形,三翼倒曳呈三个小刺,九边关。铤作粗细截然分开的两段,前粗后细,通长33厘米,其中首长3.3厘米、铤长29.7厘米。二型铜镞首的中干呈三棱柱形,三个棱突出成为薄刃,弧刃前聚成锋。铤作三棱柱形,通长18.6厘米,其中首长3.3厘米、关长0.6厘米、铤长15.3厘米。三型为三刃型铜镞,刃体修长,棱间内凹成风槽,短关,柱铤,残长8.3厘米,其中首长8厘米、关长0.2厘米。四型铜镞镞首为三棱形,首铤分铸,全长41厘米,其中镞首4.5厘米。另外,还出土了少量的铁镞和铁铤铜镞。秦俑坑出土的铜镞中,以一型Ⅰ式最多,以四型铜镞为最大。汉代以后,铁镞大量使用于战场,至南北朝时,铁镞就完全取代了青铜镞。

青铜时代武器。1980年在吉林省盘石县吉昌乡吉昌村小西山石棺墓出土。现藏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氧化较严重,锋、铤稍残。两翼近脊处有两条由窄渐宽的血槽。由脊至尖部呈纺锤状,两侧有血槽。铤呈圆形。残长3.9厘米、翼长2.1厘米、两翼宽0.9厘米。在造型上与河南洛阳中州路2415号墓和山西上马村13号墓出土的铜镞极为接近。由此断定,这件铜镞应为春秋晚期的器物。

铜镞

常见于广西战国、春秋时期的墓葬。一般多为双翼形,身、铤一次铸成,铤中段稍粗,呈六棱或八棱柱状,无关。按镞身可分为六式;Ⅰ式、Ⅱ式均为长身尖翼,刃呈斜线,前聚成峰;Ⅲ式、Ⅳ式则是短身短铤,后锋倒刺外扬;Ⅴ式、Ⅵ式是空脊、扁筒形銎,无倒刺,形体较大;而Ⅵ式形体特大,通长9.5厘米,身偏宽,双翼为后锋与脊相连。还有三棱形镞、条形镞、桃形镞、桂叶形镞等,但为数较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