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锅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锅庄分类:【传统文化】 ①藏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藏语称“卓”,意为“圆圈舞”。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云南、四川的藏族地区。舞时男女各站成弧形,相对而立,沿着弧线边歌边舞,先慢后快,老少均可参加。舞步稳健、曲调高亢。歌词内容丰富,有开天辟地的传说,赞美英雄的颂词,解释风雷雨电的故事,还有描绘自然景物、抒发爱情感受、表达宗教信仰、传授生活经验的内容以及表现新生活的主题。唱词为多段体反复咏唱的格式。一般为三段,若第一段以“天空”起兴,第二段便是“草原”,第三段则是“河流”。若第一段唱“山顶”,第二段则唱“山腰”,第三段唱“山脚”。若第一段以“金”开始,第二段则“银”起头,第三段便是“绿松石”比喻。藏族民间歌舞形式还有“谐”(歌舞)、“热巴”(集说唱歌舞与杂技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等。②(羌族仪式语叫“沙朗”)。羌族的锅庄,有专门在办丧事时表演的“忧事沙朗”和在节日与喜庆时表演的“喜事沙朗”。忧事沙朗一般在死者入葬前一天,大家在死者家中聚饮咂酒(插竹管于酒坛中咂吸而饮)时歌舞,歌词内容为对死者的赞美、缅怀和祭奠,对死者亲属的同情和安慰。“喜事沙朗”在节日、婚嫁时歌舞,题材多是祝福、欢庆及对新生活的歌颂。“喜庆沙朗”对羌族民间文艺的发展有较重要的意义。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又叫“果卓”,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区。跳舞时,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化装,男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大家齐唱,边唱边舞。舞蹈有弓腰、转身等动作。起初音调低沉缓慢,曲调复杂,装饰音多。每反复一次,装饰音随之减少,并自然地向上移调约半度,速度随之加快,最后变得高亢热烈,只留下主旋律。多为赞美家乡、歌唱劳动、欢庆丰收、表现男女爱情等。 ①羌族的灶堂。设在火塘上,一般在地上挖一火坑,坑内立三块石,石根部埋于地下,石上架锅,火坑烧木柴,用以做饭及取暖。也是家人、亲友围坐、活动的场所。严禁人畜脚踏锅庄及从上跨过,忌往锅庄内吐痰、擤鼻涕及倒水或剩余食物,忌碰破锅庄上的瓦罐,否则认为不吉利。节庆日,要祭祀锅庄,祈求平安。②藏语译音,即商人住宿、集货的店铺。见于四川藏族地区。当地行商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落脚地――锅庄,店主除供给商人食宿外,还负责给商人找翻译、买卖的成交等事宜。商人要向店主交食宿费,买卖作成后,按出货的多少付给店主劳务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