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勺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长勺之战分类:【传统文化】 春秋时鲁齐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役。前684年,齐军攻鲁,两军相遇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鉴于齐强鲁弱形势,鲁庄公采纳曹刿(guì贵)后发制人作战方针,蓄积力量,坚壁不出,等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无效,士气衰竭,始命鲁军一鼓作气,发起反攻。曹刿望见齐军辙乱旗靡,断定非为诈败,又果断下令追击,终获全胜。此乃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之著名战例。 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进行的战争。公元前686年,齐国宫廷内乱,齐襄公和即位的公孙无知先后被杀,齐国无君,分别在鲁和莒避难的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于回国争夺君位。鲁庄公竭力支持公子纠,并发兵护送其回国即位。不料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对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君位的鲁国十分怨恨,鲁庄公也不甘心公子纠失去君位,两国于公元前686年战于齐境内的乾时(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鲁败,鲁庄公被迫杀死公子纠。齐桓公并未罢休,企图一举征服鲁国,于公元前684年发兵攻鲁。鲁庄公面对强敌,决心与齐决一胜负。这时,有个名叫曹刿的武士请见鲁庄公,对战前的政治准备作了阐述,并征得庄公同意,与庄公同赴战场。战争开始后,齐军步步深入鲁国,鲁军为保存实力步步后退,双方在长勺 (今山东曲阜市北)拉开决战态势。齐军先发制人,向鲁军发起猛烈进攻,鲁庄公要下令擂鼓出击,曹刿连忙劝止。齐军求胜心切,又连续两次发动攻势,曹刿才说可以出击了。鲁军一鼓作气,迅猛地冲向敌人,将齐军冲垮。庄公见齐军溃败,欲下令追击,曹刿再次劝止。下车查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又登车远望,见齐军旌旗东倒西歪,判明齐军确实溃败,才建议追击。鲁军大胜,将齐军赶出鲁境。战后,曹刿向庄公解释取胜道理时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史记?鲁世家》)。又说明齐国毕竟是大国,要防其佯败,因而不可冒然追击,待证实其确实辙乱旗靡之后才大胆追击。长勺之战,鲁军以劣势兵力击败远较自己强大的齐军。齐桓公吸取教训,内以管仲治国,外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诸侯,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一次战役。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庄公认为他取信于民,能够得到国人的支持,决心应战。两军相峙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鲁庄公用曹刿计,待齐军三次进攻都没有成功、精疲力竭、士气沮丧之时,一举反攻,大败齐军。 春秋初期鲁国抵抗齐国兼并的一次战争。公元前684年春天,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发兵应战,曹刿入见庄公,问明了庄公战前的政治准备情况,认为庄公在取信于民方面还做了些事,可以一战,并请求随军出战。当齐军进入了有利于鲁军反攻的阵地――长勺(今莱芜东北)时,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擂鼓应战,曹刿连忙劝止。自恃实力强大的齐军,再三攻鲁军不胜,士气沮丧。坚守阵地的鲁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等到齐军力竭气衰时发起反攻,齐军大败而逃。庄公看到齐军败退,便要立即下令追击,曹刿怕中齐军埋伏,再次劝止。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军车辙紊乱,又站在车上看到齐军的旌旗东倒西歪,判明齐军确是败退,才建议全力追击,结果大败齐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