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闹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闹房分类:【地域文化】 吕剧传统剧目。截取本戏《王天保下苏州》第一场改写。济南市吕剧团集体讨论,于廷臣、牟家明执笔。1960年济南市吕剧团首演。1963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单行本。写王天保父丧家贫,未婚妻李海棠违父悔婚之命,嫁到王家。新婚之夜,小两口调笑斗嘴,海棠听天保说今后要靠沾光过日子,唯恐丈夫无志气,便故意试探,三番两次不让天保上床,天保以为妻子嫌贫爱富,便赌气去睡地铺。海棠见丈夫人穷志不短,便一再表明心迹,夫妻言归于好。 婚姻习俗。亦称“闹洞房”。新婚之夕,亲朋围坐房中,戏谑百端。《夏津县志》;“新妇入洞房,终日盘膝端坐,不笑不言,男女恣意调笑,且无少长尊卑,皆许入房平视,名曰‘闹房’”新夫妇行过合卺礼后,闹房开始,闹洞房乃花烛之喜。至时,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于新房中祝贺新人或戏闹,皆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越闹越喜”之说。闹的方式各地不同,可总括两种:(1)文闹:向新娘出谜语、绕口令等种种难题,使其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2)武闹:对新娘戏弄谑浪无所不为,口出秽言,对新娘动手动脚,有些不堪入目,纯属恶习。过去有许多地方不兴闹房,《泰安县志》:“晚行合卺礼,灯一夜不熄,不兴闹房,许听房。”闹房之俗今仍可见。 在结婚诸多礼仪中,以拜堂、闹房最热闹。花轿抬进男家,于行“回车马”礼之后,随即举行拜堂礼仪。此时,吹奏乐队卖力地吹奏起欢快的乐曲,在司仪的“升舆”、“停舆”、“卷帘”、“出舆”、“踏宅”、“登毡”喊唱声中,新娘的花轿抬到堂屋门口,一位多福、多寿、多子的老太婆卷起轿帘(或打开轿门),扶出新娘。新娘踩过米筛,慢步进入堂屋。堂屋正中靠墙的供桌前,铺着红毡,新郎从左边踏红毡,一步步地沿红毡边踏一转,谓之“脚踏四方,年年买地方”之意。随后新郎、新娘一左一右站在红毡上,随着司仪喊唱“先拜天地”,两人便向着屋外叩拜;“后拜祖宗”,两人便向着祖宗神位叩拜;“夫妻对拜,转入洞房”,新郎新娘对面相拜,此谓“拜堂”,至此,两人便成了正式夫妻。 此后,新郎一手执“长命富贵灯”,一手与新娘共携红绸进入洞房,也有由孩童持灯前导的。洞房内红烛高照,新郎为坐在床上的新娘揭开盖头,新婚夫妇喜饮“合卺酒”(交杯酒)。片刻,新婚夫妻出新房拜客,也有于午后拜客的。长辈受拜后,当即赏赠拜钱,此谓“丢拜”,这时,晚辈小孩闹着向新娘讨“倒拜喜钱”。到了中午,男方妈妈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吃“喜酒”。饮宴之间,有的人家则由父母领着一对新人到各席向来宾一一介绍,同时给客人敬酒。 晚上,由多福、多寿、多子女的妇女给一对新人铺床,把枣子(谐“早”音)、花生(借“生”字)、桂圆(谐“贵”音)、李子(借“子”音)等多产果品撒在床上,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多生贵子,边铺床边念: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 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除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之外,姑爷、老表、兄弟、来宾,无论长幼,也不分男女,都可去闹洞房,俗称“三天无大小”。闹新房的人们除说些诙谐、逗趣的话以外,还要说些吉利话,俗称“说好话”,如: 新郎新娘,鸳鸯成双; 白头到老,地久天长。 一个盘子花又花,里面装的是葵花; 你一把来我一把,明年生个胖娃娃。 民间有“闹新房,别客气,闹得越欢越吉利”之说。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近世安徽寿春“自吉期至三日后,来宾时赴新房看新娘,谐言百出,谑语横生,谓之闹房。主人不但无言,且愈闹愈喜也”。闹房,有文闹和武闹,文闹是新人对诗、对唱、互相考问。武闹,有的出于善意,只是语言动作粗了些;有的则过于庸俗,甚至野蛮,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脱鞋脱袜,扒衣服,语言带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无论文闹或武闹,家人一般不予阻拦,称“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通过闹房增加欢乐喜庆气氛,同时尽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进感情融洽。 有的地方把闹房叫做“吵新娘”,众人涌入洞房后,新娘敬茶,谁也不受,故意给新娘下不来台。让新娘点香烟,故意让新娘点不着,引起哄堂大笑。逗乐戏谑,五花八门。 砀山县民间以表嫂为闹洞房的主角,民谚说:“表嫂进洞房,家常话短,裤裆话长。”新婚之夜,洞房里不得灭灯,要通宵长明,谐音“长命”。由大嫂送灯,边走边唱:“一进屋,喜盈盈,我给新人送新灯。新灯放在银台上,银台放在柜当中。八仙桌子对斗椅,十八的大姐陪学生。今天晚上搂着睡,亲嘴也得点着灯。”二表嫂备枕头两只,一只枕头绣石榴,象征多子;一只枕头绣莲花,谐音“恋花”。二表嫂手拿枕头,边走边唱:“两个枕头溜溜圆,一个石榴一个莲。女枕石榴多生子,男枕莲花会爱怜。两个枕头并一起,生个胖小中状元。状元爹,状元娘,我是状元二大娘。” 绣楼(潘成摄) 闹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亲友告辞。伴娘送来酒菜与成双碗筷,新人喝“交杯酒”,旧时称“合卺”,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古时合卺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称葫芦。匏瓜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又合二而为一,因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征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后来改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也由匏而改用酒杯。所谓交杯,即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先喝一口,然后换杯互饮。现在为手臂交叉,互饮对方杯中酒。 饮过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辞,新婚夫妇铺被移枕就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