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阳明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阳明学派

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王守仁创立的学派。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名。亦称“姚江学派”。姚江在浙江余姚,守仁为余姚人,故称。他发展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此即所谓王门四句教。提倡“致良知”的格物说和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说。其门人甚多,著名者有钱德洪、王畿、王艮、邹守益、罗洪先等。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继承发展其学,影响较大。明末清初,阳明心学传播到日本,发展成为明治维新前后一个重要学派,对日本思想界亦有影响。

以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学派。亦称“姚江学派”。因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名。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宋代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把“心”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心即理”说是他世界观的核心,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故人称之为“心学”。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其具体内容就是“明人伦”。强调道德修养,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是“去人欲,存天理”,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王守仁主张做学问在“明白自家本体”,即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寻求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王守仁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有其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资质是不相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指出正确的童蒙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对儿童教育要动静搭配,才能使儿童“乐习不倦”。阳明思想在明朝中叶以后影响很大,继承其学者有钱德洪、王畿、王艮、邹守益、罗洪先等。后分化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派别。晚明时,浙东的蕺山学派,也深受王学影响,明末清初,阳明学说传播到日本,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对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也有一定影响。

明代中期以王阳明思想为宗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王阳明主张良知为圣愚所同,不囿于见闻;即知即行,即体即用,不满程朱学派的支离,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仲、商鞅的功利。提倡返求诸心,自我作主,不受教条的束缚,具有反偶像的精神。其门人有王畿、王艮、聂豹、罗洪先、欧阳德、邹守益、钱德洪等。明代中叶以后,此派影响甚大,分为几个支派,以王艮为代表的是泰州学派。阳明学对后世的思想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明末刘宗周的蕺山学派就是由阳明学演变而来的,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也打下了阳明学的烙印。明末清初,阳明学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