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阴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阴阳

分类:【传统文化】

关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但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初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初民在观察宇宙并形成概念时,总是两两对应的,如有“生” 就有 “熟”,有 “大” 就有“小”,有“美” 就有 “丑”,有“雄” 就有 “雌”,有 “君” 就有“臣” 等。推而广之,人类对宇宙万物性质的概括,在最初并不是多元的,而是二元的。中国先哲便拈出 “阴阳” 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部 《易经》,就是讲“阴阳” 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思路便形成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甚至医学上对疾病的认识,无一不与 “阴阳” 挂钩。当西方的辩证思维引进中国后,中国人惊喜地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传统的 “阴阳” 哲学原来与辩证法所讲的对立统一法则不谋而合。于是,现代学者讨论学术或社会问题,一如古人言必分阴阳一样,事事都喜欢搞个二分法,如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道德上的保守与开放,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等,似乎宇宙万物或社会现象总是这样成双成对地出现,甚至断言“非此即彼”,将丰富多彩的宇宙人生和多元的文化现象纳入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式。事实上,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尽管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法则经常是符合常识的,但却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思维法则,正如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在常识范围内肯定是正确的,但放在系统论中,就不一定了。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阴阳本是对日照自然现象的概括,《说文通训定声》:“

(阴)者见云不见日,易(阳)者云开而见日。”后来逐渐上升为哲学范畴,用以概括相互对立的气和矛盾对立的双方。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表示“天地之气”的矛盾对立关系,以解释地震的原因:“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基本上还是用阴阳表示两种物质性的气。春秋末年老子从更抽象的意义上使用阴阳,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用阴阳表示普遍的矛盾对立属性。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提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国语?越语下》)。认为阴阳两种势力发展到极端就会相互向对立面转化,这是较早的关于矛盾转化的认识。战国时期庄子用阴阳的相互交和作用,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原因,“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管子一派用阴阳解说四季、时间和日夜的运动变化,“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易传》把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上升为事物变化运动的普遍规律,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阴阳的认识对中国医学的影响极大,以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原因并作为治疗的理论指导,从医学角度丰富了对阴阳的认识。《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西汉董仲舒利用阴阳关系来论证其神学目的论,认为“阳尊阴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用阴阳比附人事,宣扬“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同上)。宋以来的哲学家对阴阳的认识更加深入。南宋朱熹提出:“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朱子语类》卷六十五),特别是提出:“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认为阴本身中又包括有阴阳,阳本身中也包括着阴阳,即认为矛盾对立的每个方面又包含有矛盾对立的双方,这种对矛盾对立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在论说阴阳问题时,认为“阴阳”就是构成世界物质本原“气”的两个方面,“阴阳者气之二体”(《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这两方面不可分割,交互相涵,“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张子天正蒙注?参两篇》)。这种认识是对朱熹思想的发挥。阴阳范畴是中国古代对矛盾对立双方的抽象概括,是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辩证法范畴,对于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矛盾运动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最初指日光的背向,背日为阴,向日为阳,后被广泛引伸,用于自然和社会,其基本意义有三:一、指未具形体的混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初物质。二、指统一体中对立转化的两种属性。三、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如刚柔、健顺、男女、牝牡等,以及由之推及社会等级制度、道德伦理方面的善恶、贵贱、尊卑等。这对范畴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始终,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充实,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西周末年伯阳父把阴阳规定为天地之气,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把阴阳看作万物内部固有的对立属性。《易传》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原则,把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高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效天下之功”,来观察、解释、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易传》虽在更高的水平上丰富、发展了阴阳学说,但终究没有突破循环论的局限。在汉代以后的2000年中,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汉代董仲舒将阴阳引入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提出阳尊阴卑理论;宋代程朱学派宣扬始终不变的“物物有个分别”的定位原则;北宋张载的“一物两体”论,南宋叶适的“一两相济”论,都进一步阐发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总结哲学思辩的成果,把阴阳消长说发展为“太虚本动”说。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他强调相对稳定的事物也“不得各保其故然”,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往来循环、复归其旧的传统局限,把源远流长的阴阳学说发展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阴、阳二字本指日照的向背,向者为阳,背者为阴;后与元气说结合,以混沌之气判为阴阳,遂为生化天地万物的要素。《周易》画卦即以阴〔--〕、阳〔―〕为基本符号,以阴爻、阳爻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来解释并预测事物的变化。西周伯阳父以阴阳解释三川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上》)道家老庄亦讲阴阳,《管子》以阴阳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四时》)“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乘马》)《易传》以阴阳为万物的基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均以阴阳说之。《黄帝内经》则以阴阳来辨证疾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战国、秦汉之际的阴阳家们,则依阴阳之基本理论,“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然其拘泥于“小数”,故“舍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阴阳之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