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阳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阴阳历分类:【传统文化】 年月长度均依据天象的历法。既重视月相盈亏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采用置闰法调和阴历、阳历两种周期。我国古代除太平天国《天历》不置闰月、不计朔望外,其余历法均属阴阳历。春秋时代鲁文公(前626―前609)前,大小月安排和置闰无明显规律,鲁宣公(前608―前591)后较有规律,置闰大致符合19年7闰法。 北凉赵《元始历》创用600年221闰,祖冲之改用391年144闰,更为精密。此后19年7闰法废除。自唐代李淳风《麟德历》起不再定闰月周期。我国采用19年7闰法比公元前432年希腊默冬提出相似闰法早100多年。参见“农历”。 亦称“阴阳合历”。一种兼顾月相盈亏变化和四季寒暑往复的历法。历年的平均值为1回归年(约365.2422日),历年的平均值为1朔望月(约29.53059日)。每年以冬至所在的月份(或其后的一二个月)为岁首,每月以新月出现或日月会合之日(朔日)为月首。月份有大小,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每经16或17个月设一连大月。由于朔望月的倍数与回归年的长度不相吻合,故采用闰周(周期性地增设闰月)来解决,如每经二三年增设1个闰月,19年共7闰等。汉以后应用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方法,较好地协调了年、月之间的关系。阴阳历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最基本形态,从春秋战国之交的古四分历,就开始行用,直至现今仍有行用的农历,亦本于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