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族京族人口约为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民族自治县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及其附近地区,有“京族三岛”之称。使用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还有些人使用汉语粤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073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越族。人口1891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漫尾、巫头、山心三岛上,故有“京族三岛”之称。有本民族语,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主要从事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少数信天主教,大多数信道教、佛教。能歌善舞,“唱哈”歌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传统娱乐活动,独弦琴是独有的民族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保存有“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嘎古”集团商议决定。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防城县。人口11995人(1982年)。京语归属未定。15世纪后由越南迁来。以浅海捕涝渔业为主。兼营农业、盐业。崇拜祖先和多神。以大米为主食,妇女喜嚼槟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有所发展,由过去浅海捕涝发展到深海捕涝,并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业。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 尾, 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坝、竹山等地区。人口11,995人(1982年)。其先民为古代骆越的一部分。操京语,语言系属未定。有本民族文字“字喃”,很早以来就通用汉语文。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大多数信道教、佛教。1952年底成立山心、 尾、 巫头3个京族自治乡,1958年又和壮、瑶等民族联合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底改防城各族自治县。主要从事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渔业生产从浅海捕捞发展到以深海生产为主,深、浅海捕捞相结合。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口头文学内容丰富,歌曲曲调达30余种,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幽雅。传统节日主要是“哈节”(歌节)。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建国初期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此名。人口18915人,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市的山心、尾、巫头三岛(素称“京族三岛”)和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有自己的语言,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经济以渔业为主,农业、盐业为辅。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鱼、虾、蟹和“鲶汁”。妇女喜欢嚼槟榔。传统住房为木柱、竹篾墙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搭建容易,拆移方便,现在多住石、砖瓦房。服饰简洁而富有特色,妇女多内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紧身对襟窄袖无领短上衣,下穿黑色或褐色的长裤,外出时加穿旗袍式的窄袖长衫。“唱哈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此外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宗教信仰以道教和天主教为主,有些人还信奉多神的原始宗教。 京族旧称“越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沿海地区。11,995人(1982年)。其先民为古代骆越的一部分。约于十六世纪初,从今越南涂山等地陆续迁来,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斗争,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操京语, 语言系属未定。有本民族文字 “字喃”, 很早以来就通用汉语文。主要从事渔业, 兼营农业和盐业。少数信天主教,大多数信道教、佛教。1952年底成立山心、尾、巫头三个京族自治乡,1958年5月又和壮、瑶等民族联合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1978年底改防城各族自治县。在六十年代先后筑成十一条海堤, 使京族居住的三个小岛与大陆相连,并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收入不断提高。渔业生产从浅海捕捞发展到以深海生产为主,深、浅海捕捞相结合。鱼产量不断增长。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 三岛已有木麻黄树五千多亩, 已形成挡风固沙的林带。文教卫生事业亦取得一定成就。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山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