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师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师道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忌,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刻苦问学,年16,以文谒曾巩,一见奇之。元钓初,得苏轼等推荐,起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举荐,为太学博士,改颍州教授。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师道家境困窘,而高介有节操。其诗初无师法,及见黄庭坚诗,“尽焚其稿而学焉”。论诗主张“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喜苦吟,因此有“闭门觅句陈无忌”之称,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为文则师法曾巩,精深雅奥,自成一家。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 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聪慧好学,十六岁时,曾以文谒曾巩,曾巩一见奇之,留受业。元钓初年,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陈师道家境贫困,或经日不炊,但他高介有节,憎恶追名逐利,常闭门苦吟,故而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久之,召为秘书正字等职。师道为诗,精益求精,小不中意,辄焚去,家人知其写诗,猫犬尚要逐走,可谓苦吟之至。其为人,亦不苟合,“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宋史?文苑传》)。卒年四十九岁,友人邹浩买棺殓之。因宋江西诗派都以学杜甫相号召,故有“一祖三宋”之说: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宋,他们学杜,多在句法技巧之上,作意好奇,内容偏窄。“三宋”之中,以布衣召入史馆的陈师道与后来南宋的陈与义,有一些切实之作,故使江西诗派的余波波及晚清。陈师道亦以一生清贫自守、闭门苦吟而诗史留名。有《后山先生集》传世。研究资料可见《宋史?文苑传》(中华书局校点本),厉鹗、马日?辑《宋诗纪事》卷三十三(商务印书馆)等。 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16岁从曾巩学文,不事科举。家极贫,而清介自守。元钓初,苏轼等人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后除太学博士,言者论其擅离职守私交苏轼,遂罢,移颍州教授。绍圣初,又以进用非由科第,罢归。元符三年(1100)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因参加郊祀,天寒无衣,受冻病卒。他是江西派“三宗”之一,为该派主要作家,以“闭门觅句”、“苦吟”著称。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认为学诗当先学黄庭坚,后学杜甫。他对黄庭坚执弟子礼,对黄诗极为倾倒,但又批评黄“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其诗歌创作题材狭窄,绝大部分作品局限于描写个人贫苦困顿的生活和情感,但创作态度非常严肃,无聊应酬之作很少。艺术上虽受孟郊、贾岛影响,但更著意以杜诗黄诗为楷模,如喜用俚语俗字入诗,以俗为雅,又喜摹仿杜诗句式结构,甚至直接借用杜诗成句或稍改一二字,其五律往往句法凝炼、风格沉郁,与杜诗很接近;对黄诗造拗句、押险韵、用僻典等特点虽加以扬弃,但在急折陡转的章法结构、注重侧面虚写烘托和追求语言生新等方面,仍与黄诗精神一脉相承。然而其诗学黄而不似黄,不少作品感情真挚、言浅意深,文字质朴平淡而又简古峻洁,形成一种独特的朴拙风格,在江西派中自树一帜,五言诗尤其是五律取得了较高成就。但有的作品枯槁寡味,有的作品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把句子压缩过甚,致使语意破碎,僻涩难解。黄庭坚对其评价很高,视之若畏友而不以师长自居,江西派诗人对其非常推崇,然每有溢美之辞。能填词,善作文。于词甚为自负,自谓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然并无精彩之作,实不足与秦、黄并称。其文虽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为“简严密栗,实不在李翱、孙樵下”,成就亦逊于其诗。著作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