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北窑洞里办冬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陕北窑洞里办冬学分类:【风俗文化】 旧中国农村没有正式的学校。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为了子弟受教育,要请先生到家里设馆。有一定财势的人家可以搭上一份谢礼,让自己的子弟去沾光学习,这叫借馆读书。西北一带的农村,能自己设馆请先生的大户很少,一般的农村是利用冬天农活空闲的时间十几家合伙请一位先生来教习,这叫“办冬学”。冬学不讲究校舍,有条件的找一个大窑洞,窑洞里盘上大火炕,盘上灶,先生吃住都在窑洞内。学生吃过早饭来上课,也都是盘上腿坐在火炕上,暖和和热乎乎,非常舒服。这种冬学一般是三个月,先生三个月的饭菜、烧柴、点灯的麻油、五元的薪金,都由十几个学生平均负担。这样摊到每个学生名下的费用就没有多少了,算起来也就是几角钱、一斤豆油、二升小米、两捆高粱杆、一两棵腌酸白菜。但是,即便这点花费,一家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兄弟两三个,其余的还要打柴、喂驴、干杂活,没有空余,更出不起两份学费。教材都是实用性的,先从《百家姓》念起,一冬天能学一本《百家姓》、一本《三字经》,聪明的孩子还能再加一本《千字文》。当然所谓学会了,也不是都会写了,会念,会讲,一般是只会认,不会写,或者只会背诵。教材都是麻纸手抄本,纸粗字大。写字买不起纸笔,用“土盘盘”代替。土盘盘是一个四面有框的木盘,把细黄土末装进木盘内抹平,用小棍在上面写字。写满了,一摇动字就没了。可以说是永远不作废的纸,又经济又省事。村子小,学生也少。有的冬学前后山沟几村才能凑上十来个学生,校舍也找不到空暖窑,常常是在土窑牛圈里凑和。这种窑冲门前盘一火炕,学生和先生都坐在火炕上念书、写字。窑内安一口牛槽,养一头黄牛,这边上课,那边老牛吃草,咀嚼声和娃娃们念书声一齐响。当然,牛粪味、先生抽旱烟的味也就难免了。冬学先生上课,没有教学计划,也没有唱歌、体育,更不用说历史地理了,全部的课程就是读书识字、写字。先生一次念几行,领学生背。背会了,再照着写,写会了就合格,先生都是没落的富家子弟,字一般都写得好,笔顺、肩架也讲究。一冬天,村里人写信、写文书、写贺联、春联、办喜事写福字也都由先生承担,评价先生学问大小的标准就是看毛笔字写得怎么样,文书、信写得是否通顺麻利。当时红纸、白纸都是贵重物,是要特意赶集买回来,先生写联写信都要看好纸张大小,要一次成功,没有重写的余地。临放冬学的时候,也说快过年了,陕北冬学的先生便开始“赴宴”。先从家境较好的学生起,轮流请先生吃一顿中午饭。越是偏僻的山沟,对先生的接待越“隆重”。届时,土窑要打扫干净,牛圈、驴圈垫上新土。炕席上铺一条专为客人坐的羊毛毡。先生一上炕,主人递过水烟瓶,学生的爸爸或爷爷陪坐。菜很“丰盛”,一般是一盘炒鸡蛋,一盘辣羊肝花,一盘羊肚,一把酒壶,一个酒盅主客轮着喝。主食是黄米干饭或是黄米馍馍。第一盅酒,先奉给先生,斟好之后,家长便会向站在地下侍候的学生说:“给先生磕头!”学生便扑通跪下,虔诚地磕三个头,然后端起酒盅把酒敬给先生。从第二盅起,便由先生和家长轮流喝。陕北穷困,穷人家只有年关才有可能见到肉食。平时来了远客,也只是杀一只鸡待客,绝不会有肝花、羊肚,只有敬先生,才做出超常的努力。当然,家境差的,便只有一盘炒鸡蛋。但敬酒和磕头的仪式绝不少,尊敬先生的情谊也一样的浓厚。过了年,农活忙了,冬学先生便告辞了。有的冬天还会再来,但大部分学生认一冬字便结业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