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隆兴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隆兴寺分类:【文化精萃】 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公元586年 (隋开皇六年)创建。名龙藏寺。宋初改为龙兴寺,清又改为今名。寺内铜铸大佛像闻名国内,又称大佛寺。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坛等,而大悲阁则是其内主体建筑,高33米。阁内有宋代开宝年间所铸高达22米的42臂大悲菩萨像。是我国现存铜造像中最高者之一。为中国古代铜铸艺术的杰作。摩尼殿的建筑形制特殊,为国内仅见。 俗称“正定大佛寺”。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时称龙藏寺。宋初重建,更名龙兴寺。清康熙年间易为现名。占地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迎门为琉璃照壁。过三路单孔石桥,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大悲阁、集庆阁、弥陀殿等。大悲阁亦名佛香阁、天宁阁,建于宋开宝四年(971),为寺内主体建筑。高33米,5檐3层,面阔7间,进深5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阁内铜铸42臂大悲菩萨像亦称千手千眼观音,高约22米。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腰部以下尤佳,为宋代铸铜艺术杰作,国内现存最高铜像。40手臂于清末改为木制,仅合掌当胸两臂为铜质。摩尼殿建于北宋皇钓四年(1052),平面呈十字形,正殿7间,进深7间,重檐9脊歇山顶,布瓦心,缘琉璃瓦剪边。四面明间各出抱厦,以山面向前,梁架结构与宋代《营造法》相符。形制颇为特殊,为我国现存宋代建筑孤例。殿内有明代佛教题材壁画及彩塑观音像。后者突破宗教偶像呆板作风,形象生动自然,为艺术珍品。殿内泥塑佛像5座,其中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三像为宋代所造。寺内存有隋以后历代碑石30余通。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高2.1米、宽0.9米,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阴及左侧皆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碑文1500余字,书体方整有致,与唐初楷书有相同之处,在南北朝至唐代书法艺术史上处承前启后地位,于研究汉隶演变为唐楷有重要文物价值。王国维《广艺舟双楫》赞为“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北30里的正定县城内东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 (586),原名龙藏寺。唐代改称龙兴寺。宋开宝四年 (971) 太祖赵匡胤敕令在寺内铸造一尊铜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此起建大悲阁并大加扩建,奠定了隆兴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清康熙年间再次大规模修缮,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名为隆兴寺。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坛、转轮藏、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等。摩尼殿建于北宋皇钓四年(1052),面宽、进深均七间,大殿平面呈十字形,四面是歇山式抱厦,中央为重檐歇山顶,风格独特。殿内佛坛正面供奉释迦牟尼像,背面是一座精美的五彩悬山,正中悬塑五彩观音坐像,高3. 4米,神态端庄优雅,风度潇洒自若,是明代彩塑之佳作。大悲阁是隆兴寺主体建筑,高33米,三层五重檐楼阁,中置宋代铸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立于雕刻精致的石须弥座上,通高21. 3米,宽颐大耳,体态匀称,比例适度,共有42臂,两手合十胸前,其余皆各执法器,以示解救众生之法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河北四宝之一正定大菩萨。隆兴寺内有古碑数十通,均为重要文物,其中尤以隋开皇六年 (586)刻立的龙藏寺碑最为名贵,是国内名碑之一,许多金石录中均有著录和详述。此碑书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质朴秀丽,庄重不滞,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康有为称其为隋碑第一,而且是六朝集成之碑,此碑在大悲阁月台东侧。隆兴寺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佛教著名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建筑。俗称大佛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宋开宝四年(971)经扩建后更名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现存规模、布局及主要建筑均保留宋代风格。寺宇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主要建筑中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为宋代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钓四年(1052),平面呈十字形,正殿阔五间,进深五间,中央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九脊抱厦,建筑主体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形制特殊,为现存宋代建筑中所仅见。殿内供宋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像。转轮藏阁外观为两层,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下层置八角形转轮,直径7米,可左右旋转,作藏经、供佛用,内部结构穿插紧凑,是研究宋代楼阁式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但所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为现存宋代建筑中所少见。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为寺中主阁,始建于开宝四年,高33米,外观三层,一层有廊檐,二层有重檐,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外形宏伟壮观。阁内有42臂大悲菩萨(亦称千手千眼观音)铜像1尊,佛体颀长,衣纹流畅,立于须弥座上,通高24米,为我国现存最大铜像,其铸工精细、比例适当,堪称古代铜铸艺术精品。须弥座的上枋、?门内和隔间?柱上刻有伎乐、飞天、盘龙等宋代雕刻。整寺以高阁为中心,殿宇重迭,此布局方法反映了宋代高型佛寺建筑的特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正定县城内,距石家庄市北15公里。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清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以铜铸大佛像著名,故又称大佛寺。坐北朝南,占地约5万平方米。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其中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天王殿都保持宋代建筑风格。摩尼殿建筑形制特殊,为中国现存古代建筑孤例。殿内有宋代泥塑佛像5座,殿后壁有明代悬塑彩塑背座观音像。大悲阁内有铜铸大悲菩萨立像,为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者之一。寺内现存有隋、宋、金、元、明、清历代碑石30余通。龙藏寺碑为隋初遗物,以书法艺术见称。寺内还汇集有石家庄地区逐年发现的历代碑、碣、造像、墓志等历史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东门里街。又名大佛寺。初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名龙藏寺。宋开宝四年(971)扩建,形成一组以大悲阁为中心比较完整的宋代佛教建筑群,改名龙兴寺。元明均有重修。清康熙、乾隆时期再次增建,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为今名。占地6.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摩尼殿建于宋皇钓四年(1052),平面呈十字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形制特殊,为我国宋代建筑中仅存的一例。转轮藏阁建于北宋,二层楼阁式,内置直径7米八角形的木制转轮藏(转动藏经橱),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之为“国内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大悲阁为寺内主体建筑,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现建筑为1944年重建,内有宋铸高达22米的千手观音铜像一座。毗卢殿建于明代,原为正定县城内崇因寺主殿,1959年按原状迁至此处,内有铜铸毗卢佛像一尊,在三层莲座上共铸小佛像1012尊,称为“千佛墩”。慈氏阁内立一尊木雕弥勒像,高7.4米,系宋代遗物。寺内现存隋至清各代碑碣30余通,其中龙藏寺碑书法最为人称道。全寺整体上保持了宋代建筑风格,为我国现存建筑时代较早的大型寺院。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街。因寺内有铜铸佛像著称全国,故俗称大佛寺。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 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现在寺内保存的龙藏寺碑,记述了当年募钱造寺的情况和初创时的规模。因该寺建于后燕慕容熙所建龙腾苑旧址,故名龙藏寺。由于时代的变迁,隋代的建筑已毁坏无存。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同时大兴土木,建造阁殿,扩建寺院,奠定了寺院的布局和规模,并更名为龙兴寺。此后,元、明、清都进行过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形制和风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后定名为隆兴寺。 现在寺内保存的建筑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和弥陀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为宋代建筑。 天王殿 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兼有山门的作用。在圆拱形的大门上部横嵌着“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为康熙皇帝亲书。殿内迎门置一尊木雕弥勒佛坐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 摩尼殿 坐落在寺院中轴线南部,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宋仁宗皇钓四年(1052年),总面积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奇特,属抬梁式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及风格。像这样立体结构富于变化、形制颇为奇特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建筑中极为罕见。殿内正中佛坛上,有宋代原塑释迦牟尼说法坐像以及阿难、迦叶两弟子像。在释迦牟尼两侧有明代补塑的文殊、普贤像。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佛教故事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特别是扇面墙背面彩塑须弥山中有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我国古代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转轮藏阁和慈氏阁 位于大悲阁前东西两侧。两阁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为重檐歇山式楼阁建筑,内部结构各有千秋。转轮藏阁内正中安置有木制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直径7米。为安置“转轮藏”,在柱子布局和梁架结构上均做了特殊处理,即中间两根金柱向左右让出,采用了弯梁和大斜柱(叉手)的做法,实为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内正中安置一尊高7米的木雕慈氏菩萨造像;阁采用了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在建筑史上有较高的价值。 大悲阁 坐落在寺院中轴线的后部,是隆兴寺的主要建筑之一,曾名佛香阁、天宁观阁。阁高33米,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据记载,阁始建于宋开宝年间(968―976),原与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相连。1944年重修时,拆毁了两侧楼阁,本身面积也缩小了三分之一。登阁远眺,“沱水东来千丈落,太行西望数峰悬。人家缥缈垂阳里,塔影参差睥睨前。”具有“重楼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气魄。 大悲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造像,称大悲菩萨,也称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通高22米余,42臂,造型端庄,表情恬静,线条流畅,比例适度。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铜菩萨,铸造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17年)。 在隆兴寺内,还保存有隋唐以迄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30多通,其中龙藏寺碑碑刻书体方整有致,笔划挺劲有力,是我国现存著名古碑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