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唐时期中原道教的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隋唐时期中原道教的发展

分类:【地域文化】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废除了佛教和道教,使中原道教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到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以左大丞相辅政,“复行佛、道二教”(《周书?静帝纪》)。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取代了北周政权,但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隋书?经籍志》)并不重视道教。直到隋炀帝时,中原地区的道教才有了很大的发展。

隋炀帝深信道教。他在洛阳西苑,挖湖为海,修建蓬莱、方丈、瀛州三座道教传说中的仙山,又在周围200里的西苑中,作模拟神仙的戏乐。他还召请精通道术、擅于辟谷的徐则、宋玉泉、孔道茂等道士到洛阳讲经说法。他对这些道士执弟子礼,尊崇备至。《隋书?经籍志》载:“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洛阳皇城外东西角,建有道术坊,是集中招待天下道术之士的地方。

嵩山自秦、汉以来,为高人逸士栖息的胜地,也是道教的名区。在隋炀帝敬重的一批道士中,嵩山道士潘诞最为典型。《资治通鉴》记载:“初,嵩高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合炼金丹。帝为之作嵩阳观,华屋数百间,以童男、童女各百二十人充给役,位视三品;常役使数千人,所费巨万。云金丹应用石胆、石髓,发石工凿嵩高大石深百尺数十处。凡六年,丹不成。帝诘之,诞对以‘无石胆、石髓,若得童男女胆髓各三斛六斗,可以代之。”使得笃信仙道的隋炀帝,也觉得这是一种荒诞的欺骗,大怒,于大业八年(612年)“锁诣涿郡,斩之”。

唐高祖李渊是依靠道教起家的。他在晋阳起兵时,得到道士歧晖、刘远知的支持,造出老子李耳下降人间,自称为李唐始祖,作出“告吾子孙,长有天下”

的预言。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派大将尉迟敬德监工,对老子故居鹿邑县的太清宫大加扩建。扩建后的太清宫方圆数里,极为壮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正式承认老子为唐皇室的始祖,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又扩建鹿邑的太清宫,并令天下诸州建立道观。唐高宗李治也偏爱道术,亲赴鹿邑祭拜道家始祖,追加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最高尊号。道教俨然成了独一无二的国教,而鹿邑太清宫则成为唐初道教的圣地。

道教在唐代的兴起,引起了佛教徒极大的不平。释道之间的斗争绵延不断是唐代宗教史上的一大特征。这些斗争多在洛阳进行。贞观十一年(637年)在洛阳进行了一次最早和最激烈的僧道争论。唐太宗偏袒道教,作出结论说:道教兴起于远古,包罗万象,有益治道。佛教起于西域,后汉方始传入,不能让外教居先,华夏宗教反居其后。今天下大定,道教实有辅佐的功劳,应予宣扬,提高地位。自今以后,道士和女冠的地位,可在僧尼之上。唐太宗这项决定,受到僧人们的抵制。当时全国地位最高的高僧智实,不肯奉诏,马上不客气地被“杖于庙堂”,流放到岭南而死。另一个影响大的僧人法琳,在事后攻击道教,道士秦世英控告他诽谤皇室,判罪发配益州而死。由于朝廷重道,道士攻击佛教更是有恃无恐,朝臣和士民中也弥漫着批评佛教的倾向。安阳士人傅奕是个突出的代表。傅奕少时当过道士,曾经注释过《老子》,精通术教,唐初任太史令。他从武德四年(621年)起,就上疏要求发扬儒、道,排斥胡佛。他斥责佛教之流,非圣罔法,劳民丧财,忻国弱兵,不忠不孝。他还编纂了《高识传》10卷,辑录了魏晋以来与佛教徒有争议的人的言论与事迹,其中兴隆道教者14人,批判佛教者11人,共25人。唐高宗把他的意见交给朝中大臣讨论,终于在武德九年(626年)下令裁减僧尼。

唐代河南道教的中心在中岳嵩山。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召王远知来洛阳,奉旨在中岳修炼,他辟谷养生,活了126岁。史书称他智深玄妙,开度后学。潘师正、徐道邈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当时人称他为王法主,即道法的一代宗师。

潘师正在嵩山的双泉岭、逍遥谷修炼了20多年,名满天下。唐高宗在上元三年(676年)到洛阳,来嵩岳祭祀,召见了潘师王,请他作符书,他辞以符咒之术,素所未习,亦不懂此道。唐高宗又问:“山中有何所须?”他答曰:“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旧唐书?潘师正传》)表现了一个修道者的高洁襟怀。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再祀嵩岳,又到逍遥谷,见潘师正所居之处薛苈掩墙,绳床也已朽坏,室无火粒之具,唯有两瓢粗饭而已。于是下令在逍遥谷为潘师正建立隆唐观,并在岭上另建精思院,作为他的起居之处。

潘师正弟子18人,以司马承祯最为突出。司马承祯是河内温县西10公里招贤城人,晋王室之后,祖父任隋朝的大都督,父亲任唐朝的州长史。他21岁入道,居嵩山师事潘师正,潘师正对他特别赏识。

司马承祯学识渊博,精研道家各种经典,曾刊正《道德经》文句,定为5380字,使之成为天下奉行的定本。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召他至长安,问以阴阳术数之事,他回答说:“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睿宗不理解地说:“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司马承祯回答说:“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治国之道也。”睿宗这时也就懂了,乃叹息说:“广成之言,既斯是也”

。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唐王朝已不仅是借重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姓的偶合,谬托祖先来神化政权,而且企图用道教的学说来作为修身治国的思想原则。

司马承祯认为修炼之道,在于“主静”和“坐忘”。他以老庄思想为主体,吸收了禅宗的学说,简明而平实地阐发了道家养生修真的奥秘。他说:“道家以养生为重,‘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

而养生的要点在“主静”。这是因为“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故学道之初,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这样作也很简单,只要身心“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

,长此不断。

主静这一概念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坐忘说是阐发庄周的《大宗师》,都不是司马承祯的发明,但他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显得更加全面。他还创造性地归纳了五条具体进行修真的步骤:一曰斋戒,即澡身虚心。二曰安处,即深居静室。三曰存想,即收心复性。四曰坐忘,即遗形忘我。五曰神解,即万法通神。司马承祯这套静心坐忘的理论体系,道理单纯浅近,方法简便易行,扫清了不少神秘的迷雾,成为后世道教在养生修真方面奉行不替的圭泉。

唐玄宗是唐代对道教最热忱的皇帝。开元九年(721年),他派人迎司马承祯到洛阳,亲受《上清经法》和《三洞宝?》,成了名符其实的道士皇帝。开元十二年(724年),又下令为司马承祯在河南济源县王屋山修建阳台观,并亲自为之题额。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好道术,她拜司马承祯为师,也在王屋山出家修道。司马承祯89岁时死去。在他的70多个弟子中,以李含光最为突出。唐玄宗也很赏识他,说:“吾见含光,知司马真人犹然在世间。”于是就令他主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教务。天宝七年(748年),又拜他为师,“亲受《上清经?》于大同殿,遥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法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玄品录》)。王屋山本来就是古代神仙方术之士集中的地方,经过唐玄宗的表彰提倡,便成为中原道教信仰的又一中心。它与中岳嵩山一脉相承,遥相辉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