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雄师再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雄师再现分类:【传统文化】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数量众多、体形高大、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内涵深厚而著称于世。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数千件兵马俑雕塑群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蕴涵着中国古文化、特别是秦文化的丰富内容。 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村民打机井时,偶然发现了后来轰动世界的兵马俑坑。经过考古专家的探测、发掘,共发现四座兵马俑坑,编号为1、2、3、4号坑,其中第4号坑空白无俑。1号俑坑规模最为壮观,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6.5米,总面积1.4260万平方米。坑呈十分规则的长方形,其四面各有5个斜坡门道,东西两端长廊南北长60米,宽3.45米;南北两侧边廊长约180米,宽约2米。坑内有东西向过洞9条,颇似9条纵向平行延伸的地下坑道,每条过洞长180米,宽3.5米,过洞与过洞之间隔以夯土墙。四面廊房内整齐排列着面向外侧直立的步兵俑,过洞内密集分布着战车与步兵俑相间的纵队。1号坑内共有俑约6000件。 2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东端北侧,南距1号坑仅20米。坑的平面为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含门道),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2号坑东边有4条,西边有5条斜坡门道,北边有二个斜坡门道。坑内精心设计了4个小方阵,4个单元又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其中第一单元为立射式、蹲跪式弩兵俑,第二单元全是木质战车,第三单元是车、步、骑三兵种混合军阵,第四单元都是骑兵俑。2号坑计有战车89乘,驾车陶马356匹,陶鞍马116匹,武士俑900余件。 3号俑坑面积最小。位于1号坑的西端北侧,南距1号坑25米。坑的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深4.8米,面积仅约1520平方米,形制特殊,结构复杂。3号坑东边只有一条斜坡形门道,进门后正面有间车马房,内有战车一乘。两侧有南北向长廊,长廊两边分别连接厢房,称南厢房、北厢房。长廊及南北厢房内共站立着64件武士俑。 三座俑坑总面积达2.078万平方米,共计有战车130余乘,陶马600多匹,各英武士俑7000余件,兵器数十万件。这组以军事内容为中心的俑坑成“品”字形分布,西距秦始皇陵外城1.5公里,位于秦陵东门大道北边,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西向隔墙成一直线,属于秦始皇的大型陪葬俑坑。 兵马俑所表现的对象,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横扫六国的战争中统帅、指挥的秦国精锐之师。战国后期,“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史记?张仪列传》)这支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部队是秦帝国大厦建立的基石,得到秦始皇的极端重视和过分偏爱,以至死后也要将这支部队带入冥冥王国之中。三座兵马俑坑全部是全封闭的地下坑道式建筑,7000多件武士俑非常生动而逼真地象征着秦朝强大的百万大军。 对于秦俑坑军事学内涵的认识,经过10多年来学者们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明朗化。兵马俑坑展示给人们的,是秦军在实战中使用的具体军阵,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过去,学者们一般认为,1号坑表现的是秦军主力右军,2号坑是左军,4号坑是拟议中的中军,3号坑是统帅之军的幕府(即指挥部)。近年来,人们根据翔实的材料,对秦俑坑有了新的,或许是更加接近实际的看法。其一,4号坑作为拟议中的俑坑的观点难以成立,它实际是为前三座俑坑建筑提供优质土的土壕 ① 。其二,3号坑作为三军指挥部存在一定的疑问,从3号坑特殊的建筑形制,出土有祭祀用的动物朽骨和鹿骨等许多情况分析,它应该是秦军中作祭祀活动的“军伍社宗” ② 。其三,秦俑坑所表现的秦军配置不是商周春秋时代的左、中、右三军,而是当时更为先进的“奇正”战术兵力的配置原则,1号俑坑为“正兵”,2号俑坑为“奇兵”。秦军将三军合并为正兵,别设一支机动部队为奇兵,把兵力分作两个部分。 ③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孙子兵法?势篇》)事实上,在统一战争中,秦军已多次成功而熟练地运用了“奇正”战术,出奇制胜,克敌取胜。秦赴长平大战,即是典型的一例。 1号俑坑表现的是秦军主力部队的阵法。《孙膑兵法?十阵》列举了10种主要阵法: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囊之阵、火阵、水阵。1号俑坑属于其中的方阵阵形。有人进一步指出,1号俑坑是方阵中的矩阵格局 ④ 。1号俑坑分布的兵马俑极为严密规整,在其正面,即俑坑东端,整齐地排列着3排南北向横队,每排68件武士俑,3排共204件武士俑。其中仅有3件戴长冠着铠甲的下级军吏俑,分别立于最东端横队的左右两侧及中间,两侧俑分别有一把吴钩(铜弯刀)。右侧的铠甲俑腰佩铜剑,似为这3列横队武士的长官。其余横队中的武士俑均著战袍,勒带束发,腿扎行滕,免胄捐甲,手持弩机、弓箭,肩背矢菔,他们是“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在他们身后紧跟的是“车甲”主力,9个过洞共有38路纵队,由5000余件陶俑陶马和40余乘战车相间排列。战车排列有序,左右成排,前后成列,在一些特定位置的战车上站有握剑的指挥者,车上载有供指挥用的钟、鼓。38路纵队中的下士俑身着铠甲,免胄或戴帻,以膝缚、胫衣或跗注护腿,手执戟、铍矛、戈等长兵器。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张仪说秦国“虎挚之士,墼?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战国策?韩策》)1号秦俑坑正是秦军精锐的“虎挚之士”的具体写照。这部分不戴头盔的秦代英勇武士俑,车马同徒卒相间,约占1号坑全部俑的约85.6%。 除了前锋部队和主力部队之外,秦军方阵中还有侧翼部队和后卫部队。在1号俑坑38路纵队之外南北两侧,分别排列一排背向主阵、面朝外侧的弓弩兵俑,他们身披铠甲,全部持弩。他们是秦军方阵中的两翼部队,担任警戒主阵的任务。1号俑坑西半部尚未发掘,探测证明,俑坑最西端站列一排面朝东的武士俑横队,担任主阵后卫。亦有人认为俑坑西端排列着3排面朝西方的武士俑横队,与东端长廊内三排面向东方的横队相对应。 蹲跪步兵俑(秦俑二号坑出土) 1号俑坑的秦军方阵布置十分对称,规正,坑内夯土筑成的10道承重墙(隔断墙)把大坑自然划成11个东西向的过洞,中间9道过洞均为4人一排武士俑,共为4行纵队。南北两侧过洞,也叫边廊,每条边廊排列着两列俑队,一列为面向东方的纵队,另一列则是面朝外侧的东西向横队。中间9道过洞内的车兵也是很有规律地相间分布。整个俑坑则构成了十分完整统一的临战方阵,与《孙膑兵法》所说的“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有后”、“本必鸿”、“战惟密”的原则十分吻合。它是以步兵为主体、步兵与车兵相结合的混编阵法,阵表坚固、隐变其里,车步协同,疏密自如,反映出秦军“正兵”阵法的成熟。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秦朝统一后的正规军中步兵已上升到主要地位,车兵则退居协同辅助的地位。但车兵仍然是秦军的一个重要兵种。 2号俑坑不如1号俑坑规整宏伟,却比1号俑坑复杂多变。2号俑坑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兵种所构成的复杂阵形,其平面略呈曲尺形。曲尺的东端为第1单元,是由334件持弓弩的徒兵俑组成的小方阵。方阵东西两端各有面东的两列横队。东端两列,每列有30件弩兵俑。西端两列,每列有14件弩兵俑。方阵左右两翼,各有面东的3路立姿弓箭手俑,每路14件俑。方阵中心是8路面东的蹲跪式弩兵俑,每路20件,方阵西北角,有两件装束姿态特异的将军俑与武官俑,神态雍容,身材魁伟,当为此阵的统帅。专家认为这是教练弓弩徒兵习战的练兵方阵,四旁布设劲弩,中心设置强弓,弓弩射手一立一跪,轮流射击,矢注不绝。四旁弩兵为立姿,方阵中心弓手为跪姿,射击时必须前无立兵。 第2单元位于2号坑南半部,是一个由64乘战车组成的方阵,战车八列,每列八乘。木质战车已毁,每车前驾有陶马4匹,车后一字排列着驭手1人,甲士2人。车后不跟徒兵,甲士手持长兵,战车方阵处于整装待发之势。这是一支单独的战车部队。2号俑坑第3单元位于坑的中部,是由战车19乘、徒兵俑264件、骑兵鞍马8匹组成的长方形车阵,19乘战车排为3路纵队。第3路最后一车有将军俑一件。每乘战车除车上甲士3人外,车后均跟随徒兵,随车徒兵少则1人,多则32人。8匹战骑位于一、二路纵队之尾,每骑有陶马一匹,立骑士一人。车徒排列,均为车居前,徒随后,此即“先偏(车)后伍(徒卒),伍承弥缝”的“鱼丽之阵”(《山堂考索?车战》)。统帅之车居阵之尾,骑兵殿后,是秦军车阵的发展。 2号俑坑第4单元位于坑左侧,有战车6乘,鞍马108件,排成11列横队,是一个骑兵的屯居之阵,呈长方形。第1、3列为战车,每列有战车3乘,第2列和4―11列为骑兵,每列有陶鞍马3组共12匹。马前立骑士俑1件。骑士俑头戴巾帻,足登长靴,穿紧袖短褐,交襟于胸之右侧,甲衣仅及腹部。骑兵“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是当时机动性最强的兵种,是车兵和步兵的有力助手。 上述4个小阵构成一个大规模的曲尺形军种。即方、圆、曲、直、锐五大基本军阵中的曲形阵。其左翼突出于阵的左前方,为曲阵之前角;它的中军部分的后尾突出于曲尺形之后,为曲尺后犄。大阵套小阵,阵中有阵;大营包小营,营内有营,分合自如,互相勾连,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奇正”战术思想。2号俑坑的武士俑,实际上是秦代“轻车”、“锐骑”、“村士”三部分兵种的展现。有人认为2号俑坑表现的是田弩兵、轻车兵、车兵、骑兵4个兵种小阵组成的10大阵法之一的疏阵 ① 。 第1、2号秦俑坑构成秦军的主要组成部分,1号俑坑方阵为正兵,是主力部队;2号俑坑曲阵为出奇制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兵”。奇正之间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常根据战场实际需要而变化,奇兵可为正兵,正兵也能为奇兵。 骑兵俑及鞍马(秦俑二号坑出土) 第3号俑坑有车马房和南北厢房。车马房内出土木质战车一乘,车前驾有陶马4匹,车后有武士俑4件。南厢房出土铠甲武士俑42件,北厢房出土铠甲武士俑22件,还出土礼仪性兵器铜殳30件。武士俑沿周壁面向内两相排列,设有弓弩、矛、戈、戟等实战兵器。武士俑均无较高身份者。在坑内第3单元发现过一堆动物骨骼朽迹。人们一般认为3号俑坑为统帅1、2号坑的指挥部军幕。近来有人认为它应是军内举行祭祀的礼宗。南厢房为社,北厢房为宗,符合左祖右社的礼仪制度。因为3号坑有明确的祭祀遗迹;平面建筑强调两个中心,与军幕性质不符;坑内有礼仪兵器铜殳等。 总之,秦始皇陵这组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型军事陪葬俑坑,为我们认识秦文化崇勇尚武的特质,具有直接的帮助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