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雕刻、歌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雕刻、歌舞分类:【地域文化】 (一)书 画 隋统一后,经过开国后20年的稳定发展,文化也有了显著的繁荣和提高。以书画精品来说,画史上极负盛名的展子虔的《游春图》,恒州真定(今正定县)龙藏寺内的《龙藏寺碑》,就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碑文30行,每行50字,书体方整有致,瘦劲精悍,为隋代著名碑刻。 隋唐之世,书画为世之所重,书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工正书者最多,其次为行草。自隋入唐,虞世南、欧阳询,稍后有褚遂良;中叶后有颜真卿、柳公权,是名重一时的大家。上述大家,与河北有关者,其一虞世南,曾为窦建德大夏政权的黄门侍郎,但未留下书法于河北;其二是颜真卿,他于大历五年(770年)应宋俨的请求为其祖父宋书写碑文,勒石为《宋?碑》,至今尚留存于沙河县东户村。宋?,邢州南和人,开元时期的名相。宋?的政绩,颜真卿的书法,集《宋?碑》于一体,扬名后世。唐代的行草书法碑刻,在河北也有遗存,正定城内的封冻碑,为唐永泰二年(766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所立,碑文近2000字,王佑文,王士则书,潇洒清逸,书刻皆佳。 画风仍袭前代,以图绘当世名人为多。唐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发展,是和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措施与倡导密切相关的。唐高祖、唐太宗都善于积极地利用书画来配合政治统治,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曾下诏明确提出用绘画表彰功勋的要求――即所谓“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高祖李渊就曾命画工绘河间王孝恭降萧铣事,这显然是借绘画用以宣扬现实的重大政治事件。玄宗信道,河北道教盛行,恒州人张果,时人传其有长寿秘术,已活了数百岁,被誉为仙人,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玄宗诏入宫中,并要把笃信道教的玉真公主嫁给他。张果执意归山,玄宗授以银青光禄大夫,号玄通先生,又在其隐地蒲吾县(今平山县)建造栖霞观。玄宗思念张果,命画工绘其肖像置于室中,这种画又是直接用来反映人君的信仰。《旧唐书?崔钓甫传》,记有宋?曾手写《尚书无逸》一篇为图以献玄宗,玄宗置之内殿。开元末,图朽坏,始以山水图代之。从这一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唐代的山水画是从人物故事画中分离出来的,画意的着眼点已不是故事内容,而是着意于表现山水的秀丽。 宗教艺术在继承传统和不断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在盛唐时期发展得更趋成熟。寺观造像、壁画遍布各地,图绘经卷、帧幡也在朝野流传。河北在唐代道、佛二教大兴,寺观不少,有不少民间艺人的技艺,显现在寺观造像和壁画上,这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 五代十国有作品流传至今的人物画家有胡环,范阳人(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生活在唐末至后唐,善画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图书见闻志》说他:“工画蕃马,虽繁富细巧,而用笔清劲,至于穹庐、什器、射猎生死物,靡不精奇。”《五代名画补遗》说他的画“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而今天传为胡环的《卓歇图》,画家赞为有握笔落墨,细入毫芒,而气度精神,富有筋骨的特色,是一幅显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人物画。作品描写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可汗与妻阏氏盘坐于地毯上饮宴,前有奏乐起舞者,身边有侍从执壶进酒献花,骑士多人,有倚马而立者,有席地而坐者,整个画面显出奔逐弋猎后的疲惫神态和暂息景象,人物面相、服饰均为契丹族特征,番马体壮雄健,背景沙碛荒漠,反映了北方的自然景观。卓歇,为立帐歇息的意思。胡环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绘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 (二)雕刻 恒州曲阳、幽州房山,自古出玉石,民间雕刻的历史悠久。史载,安禄山进献唐王的贡品中就有幽州匠人以白玉石雕刻的鱼龙、凫雁、石莲花等,“雕镌巧妙,殆非人工”。其大型石雕,在河北今天仍能看到,像隋代的赵州安济桥,本身就是一座石雕的精美艺术建筑,桥面栏板上的竹节、花卉,桥身望柱上的蛟龙、兽面等,都是雕刻的精品。还有一处唐陵,位于隆尧县南王伊村,墓前的华表、石马、马?、石狮、翁仲,极富盛唐风格,庄重肃穆,威武矫健。隆尧 山的碑刻、摩崖造像、石室、刻经等,是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艺术精品,是河北民间石工匠人的杰作。 (三)乐舞 乐舞在隋唐时期极为盛行。唐代继隋之后取得了较长期的统一安定局面,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与边地各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仅以唐音乐舞而论,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都非常丰富而多采。这其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汉乐和胡乐的融合,以东西南北四域而论,东夷的高丽乐,南方的扶南乐,西域的高昌、?勒、天竺乐,北方的北狄乐等,都被吸收入宫廷乐舞中,并与其与各地域的民间乐舞相结合,形成为各自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文化。河北自晋代以来,就是北方多民族错居之地,反映在乐舞方面,很带有这种历史的特色。流行于隋、唐时代的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河北大略有以下曲目: 《急三台》,唐曲之一,三台,三十拍促曲名。是依据邺中三台而命名,石季龙以邺三台为游宴之所,而造此曲以促饮; 《兰陵王》,唐曲之一,北齐兰陵王高肃以假面威敌,后人因以入歌,唐有此曲; 《黄骢叠曲》,唐曲,唐太宗破河北窦建德,所乘坐骑名黄骢骠。征高丽时死于道,太宗哀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 《营州歌》,唐曲,高适作,歌塞上事; 《何满子》,唐曲,开元中,沧州人何满犯罪入狱,何撰此曲请求进上得释,“其声哀断”元微之何满子歌云:“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 《兰陵王》,唐舞曲,同唐曲一样,颂高肃事; 《大面》,唐散乐之一,大面,一名代面,源自北齐兰陵王高肃,入阵著面具乃百战百胜的史事。“戏者衣紫腰金执鞭”,唐相沿弄此,亦入歌曲; 《钜鹿公主》,唐四夷乐北狄歌之一,本马上乐,后转为北歌; 《踏谣娘》,唐散乐,据明胡震亨所撰《唐音癸秽》所载:北齐(河间)人姓苏, 鼻,实不仕而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踏谣娘和大面,实为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主要在民间流行。 《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是外来乐,里巷指的是民间歌曲,音乐经过这种混杂同化,变得更为丰富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