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唐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唐羌分类:【传统文化】 吐蕃族(今藏族)支系。九世纪末,吐蕃王朝瓦解,种族离散,不相统摄。宋初,在西凉府(治今甘肃武威)秦凤路边沿地区,主要在河湟流域,分布着这一吐蕃种族。其中以?厮罗所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声势最著,把周围割据的吐蕃部落基本统一起来。该政权后定都于青唐城(今青海西宁),故宋人称之为“青唐羌”,亦称“邈川吐蕃”、“河湟吐蕃”、“青唐蕃部”等,或直呼“?厮罗”。由于地理关系,族源较杂,融合有各族人,其中也包括相当数量的汉族后裔,所以许多青唐羌人例会汉语、颇识汉文。河湟流域有较宜于农耕的沃饶平川,部分羌民依水而居,农耕或兼营畜牧。其西部广大地区幅员辽阔,宜于放牧,部分羌民从事游牧、射猎。也分生户、熟户,地接汉界或与汉民杂居而内属的为熟户,余者为生户,一般都聚族而居,大者数千家,小的数百家,各有部落首领,族帐分散。居住板屋,以屋顶盖瓦最为尊贵,唯用于宫殿、寺院。游牧部落,富姓以毡为幕。有崇尚白色的传统。穿着“贵虎豹皮”,“妇人衣锦,服绯紫青绿”。饮食喜啖生物,然多不知食鱼,也“无蔬茹醯酱,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尤其是茶,游牧肉食的羌民,已非茶不能解油腥。其俗“怀恩惠、重财货、无正朔”,部落间多有世仇,不相往来,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强劲好斗之风与党项羌同。不知医药,有病则召巫师看视,焚柴敲鼓谓之“逐鬼”。信咒诅,决事项或讼有疑,都用咒语。佛教盛行,吸收了旧苯教的神碉和崇拜仪式诸内容,发展为喇嘛教,属藏传佛教“后弘期”。在吐蕃王朝瓦解过程中,许多僧侣逃奔到这一带,以能阅写藏文、讲论经法,很快与当地世俗割据势力结合,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统治助手,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北宋王朝建立,双方关系日益发展。许多部落进奉马匹、羊驼等以示臣服,宋廷也回赐茶帛、金银等以为安抚。有的献纳土地,族帐,愿受官爵而归属。十一世纪初,这一带吐蕃首领纷纷从事建立“文法”活动,即建立政权组织,其中?厮罗最获成功。他领导河湟吐蕃逐步建立了以湟水流域为中心,包括今甘肃、青海二省部分地区,东西2,000余里,部众数十万的一个稳固而有影响的民族政权,深得人民拥戴。为共同对付西夏政权的威胁,?厮罗政权与宋基本保持了友好交往的关系。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首次遣使入贡,其后贡、赐来往不断,据统计高达50余次,足见双方关系之密切。康定元年(1040),宋派员外郎刘涣前往联络,?厮罗更是热情款待,并自请出兵助宋。其族人谓贡献或朝贡曰“般次”,所贡方物以马匹为主,一次常有数百上千匹,其他还有珍珠、乳香、象牙、玉石诸物。宋廷回赐也甚厚,有衣袍笏节、锦帛绢沮、金银器币、各色药材、上好茶叶等。陕西一带州县还特置驿馆,谓之“?家位”,以接待来往使节。茶马互市在双方贸易中占有首要地位,除上述贡、赐活动外,由于宋朝极需战马,政府在沿边特设机构,用茶叶交易,广收良马。宋初,每年约从河湟吐蕃地区购马五千匹,至天圣年间,年购达三万余匹。民间贸易常“用五谷、乳香、硇砂、临毯、马牛以代钱帛”,说明实物交易普遍。民间贸易输入宋地的货物,除上述畜产品外,还有麝香、水银、牛黄、生金、犀角、珊瑚、茸褐、驼褐、花蕊布、兜罗绵、木香、安息香、牦牛尾、狨毛、羚 、竹牛角等,许多货物也是转贩他国的。宋地主要输出各种生活日用品,有时连铜、铁器等禁止外贸的物资也能获特许而拨赐。青唐人善锻铁甲,色青黑,莹澈可鉴毛发,宋人获得,传为宝器,可见其某些手工业已颇有技艺。?厮罗死后,又传董毡、阿里骨,绍圣三年(1096),瞎征继位,内部矛盾激化。元符二年(1099)宋乘机出兵进攻,瞎征乞降。宋遂取邈川(今青海民和)、青唐,复置湟、鄯二州,持续近百年的?厮罗政权结束。然宋用兵征服,也付出巨大代价,且掠夺杀戮,使一度繁荣的河湟地区重归萧条。后为金朝所占。参见“?厮罗”、“青唐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