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面条像裤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面条像裤带

分类:【文化精萃】

奔流不息的泾、渭二水,像母亲甘甜的乳汁,滋润着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哺育了光辉灿烂的秦文化。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点缀打扮大好河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多姿多彩的日常风俗习惯,在饮食、起居、建筑、语言、戏曲等方面凝聚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直至今天仍为秦人子孙所津津乐道,使外地来客叹为奇观。当我们用双手推开当代陕西秦文化的一排排窗扉时,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秦风八怪”了。

在陕西有一首歌谣:“秦风有八怪:面条像裤带,烙饼赛锅盖,辣子一味菜,碗盆分不开,房子一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

这首歌谣,不知起源于何朝何代,亦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流传相当广泛,影响也极为深远。它用通俗易懂、合辙押韵、亦诙亦谐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陕西特别是关中广大地区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奇异画面,其中既有自豪的讴歌和由衷的赞叹,也有辛辣的嘲讽与难解的疑团……。其实,“陕西八怪”奇则奇矣,怪则不怪,如果我们把它提升到文化学的高度来考察分析,就可以极为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关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传统的人文精神基础上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它既包括饮食文化、起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也包括婚姻文化、服饰文化和戏曲文化,构成了秦风秦俗的完美整体。

这里,我们首先来看看秦风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大家知道,关中自周秦以来就西有周原之饶,东有郑、白之沃,号称“天府”、“陆海”,农业生产一直比较发达,是我国北方小麦的重要产地。因此长期以来关中广大农村人口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杂粮为辅。为了丰富这个单一饮食结构的内涵,增强食欲,关中人在面食制作上可谓是极尽巧思,不断更新花样,前后出现了数十种形制不同、风格迥异的面条,创造了五彩缤纷的面食文化。而其中最为秦人所自豪和为外省人所诧异者,莫过于关中用手工擀制的长达1米,宽有10厘米,犹如裤带一般的面条了,故在“秦风八怪”中名列榜首。

如果您作为一个外地游客有幸走进关中一般农户之家的厨房,目光很快就被两件奇特的物件所吸引,一件是取材于“河渠柳”的大型案板,一件是用枣木或梨木制作的长擀面杖。案板长达2米,宽1米多,厚足有10厘米,且中间稍高,四周稍低,犹如一张现代“席梦思”大床。擀面杖中间粗,两头细,竖起来足有一人高。这两件东西,就是关中人制做像裤带一样的面条的工具。

在擀制这种面条之前,农家厨房的主力军妇女先挽起长袖,将麦面倒入面盆中加入少量碱水揉搓成面团,盘起回性后再放到案板上用力反复揉搓,直至面团软硬均匀、紧而不松为止。然后再操起擀面杖,将面条在案板上卷起、铺开,一下一下地来回擀碾。擀好后用刀切成一条条长1米、宽7厘米的面条,下入开水锅中煮上两三开,再捞出放在案板上稍晾一会儿,而后用长筷挑入“大老碗”,加入盐、醋、酱和红艳艳的辣子汁食用。这种面条长而不断,宽而不厚,筋韧可口,老少咸宜,是关中农村的家常便饭。因其下锅时乒乒乓乓,落水有声,故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响亮动听的名字――??(音bióng bióng)面”

。陕西民谚讲:“油泼辣子??面,越吃越美赛神仙”。传说微服私房的康熙皇帝食后,也大加赞赏,回宫之后还念念不忘哩!

年龄稍大一些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皮制裤带普及以前,关中男女老幼系裤束腰之物,是一条用土织布机织成的又长又宽的布条,长有2米,宽有7―10厘米,绕腰三匝,既柔软舒服,又结实耐用。有些爱好一点的妇女还以红、白两色土染布线交错织就裤带,两端留上线须,很是美观大方。因此,当关中老乡用筷子挑起有红辣油搅拌的又长又宽的??面时,很容易联想到腰中所系的长宽一般、色彩近似的裤带。一些外地来客在手捧一碗??面连声称奇、食指大动的同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观感。久而久之,陕西“面条像裤带”的说法便愈传愈广,成为秦风首怪。

其实,在当代陕西面食文化的花丛中,又何止“面条像裤带”的??面一枝独秀,什么长寿面、臊子面、扯面、揪面、旗花面、翡翠面、过汤面、酸水面、麻食面,什么乾州鸡丝面、耀州蘑菇窝窝面、大荔炉齿面、汉中梆梆面、合阳页面、三原疙瘩面、麟游血条面、西安猴头面、猴耳朵面、油泼箸头面等等,还有其他数不上来的许许多多的花样各色,真是千姿百态,风韵万般。如长寿面又细又长,有“福寿长命”之象征,早在唐都长安时代就名噪一时,今日更成为陕西城乡男女老少逢年过节和生日华诞时必食的佳品。再如臊子面亦属于细长面条一类,品种多达数10种,其中又以岐山臊子面最为有名。

岐山臊子面据说源于周文王都岐邑时款待四方宾客的“和气面”,后经人们不断改进,内容越来越丰富,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优点。所谓薄、筋、光,指面条的质量;煎、稀、汪,指臊子汤温度要高,且汤多面少,尤其油、肉要多;酸、辣、香,是调味要达到的标准。关中西府人每遇婚、丧大事或年、节,均用臊子面待客。此面薄如蝉翼,细如丝线,滚水下锅后如莲花般转动,捞入碗里但见一窝丝,浇上臊子汤,食时只吃面不喝汤,剩汤例须回锅,故又称“涎水面”。关于此面名为“臊子面”的由来,西府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岐山某地一农人娶妇精于烹调,一次她做面条,全家食后无不称赞,尤其年幼的小叔子最为喜食;后来小叔当了岐山地方官,遂以其嫂所制之面款待同僚,受到一致好评,从此“嫂子面”便名扬开来,世人竞相仿制,因“嫂”“臊”谐音,流传中就讹变为“臊子面”了。在西府一带,尤其在岐山境内,女人以能擀长面为荣。娶媳妇的第二天上午,要专门举行新媳妇擀面的隆重仪式。当地女孩从7岁开始,娘便授以擀面技艺,如此世代相传,否则就被视作家耻。由于岐山臊子面风味的优势,它已成为当代陕西面食文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并传向大江南北。

关中传统的面食文化是如此源远流长,如此具有迷人的魅力,以致于它不但打出潼关,走向全国,而且很早就远传到东瀛日本。据日本民间口碑传说,日本的空海和尚(即弘法大师)于唐德宗贞元年间渡海来到长安青龙寺,在拜惠果和尚为师学习密宗教义的同时,也从师傅那里学到了擀制面条的技术。后来,长安面条便随着空海的回国传入日本。至今空海的家乡――日本香川县的“?川面条”仍在日本负有盛名。1985年春,日本“樱花之翼友好代表团”访问古都西安时,特意前往市南郊的青龙寺,在惠果和尚法像前举行了隆重的“献面条仪式”,以表示报答传授之恩,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独特的佳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