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靴分类:【传统文化】 有统(筒)鞋子的俗称。流行于全国各地。初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一般为皮制,统高在踝骨之上。便于游牧骑射时跋涉于水草之间。战国时传入中原,初只为战时武士穿着,短勒、黄皮、后渐为长?。《隋书?礼仪志》:“帷褶服以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事。”唐代以后其制有所变化。马周以麻制靴,减其筒,加以毡;后裴叔通又以羊毛为之,渐变为闲居或远行之履,多在冬季着用。 一种高至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本作。 最早为北方民族所着,便于跋涉水草之间,适应游牧乘骑。战国时中原人始着靴。《释名》:“古有舄(xì细)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靴有统而履、舄无统,此为其主要区别。《说文》:“硖(dī低),革履也,胡人履连胫之谓络硖。”络硖即后来的靴。靴较早不作为正式服饰使用。隋代始常服六合靴。唐代改长?(yào要)靴为短?靴,并加以毡,文武百官都着之。清代曾规定平常人不准穿靴,后规定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平民仍不着。清代靴皆作尖头式。材料用缎、绒、布等。 亦作碣,一种高至踝骨以上的高统鞋。《释名?释衣服》曰:“碣,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说文解字》载:“硖,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硖。”“络硖”就是后代的靴。靴是草原少数民族所着,便于跋涉于水草之地,适应于游牧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战争之需和克敌致胜,实行“胡服骑射”,亦变履舄而改着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朝虽亦有穿靴子的,但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当时有着靴骑驴外出的,但若着靴上殿,会被认为不够肃恭。至于北朝,虽然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胡服,但穿窄袖袍服,着长?靴仍是北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隋唐时期,着靴风气更盛,自隋朝始服乌皮六合靴后,唐代因袭不改,且更兴盛。太宗贞观时,马周改长?为短?,加以靴毡,则可以着之入殿省奏事。唐代宫女、舞伎着靴者也不乏其例。 为长筒鞋,用皮革制成,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穿,便于乘骑跋涉水草。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靴才开始进入中原地区,不过当时汉族穿靴主要是作为戎装,平常一般人很少穿。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进居中原,靴更为流行。虽然南朝人多喜穿靴,但仍只是作为私服穿用,不作为正式的服饰。北朝人除平时穿用外,朝会之间也以靴作为足衣。南朝短?靴流行,一般靴而外,还有织成靴、虎皮靴等等名目。穿靴上殿,在南朝是有失恭敬的。唐代胡服盛行,穿靴成为一时的风尚。皇帝以靴作为骑马时的服饰,官员也以靴作为常服的服饰。唐代官员的常服流行六合靴,以六块皮革缝制而成。文武官员和普通百姓都喜穿短?靴,内衬毡里。靴的式样繁多,有高统、短?、绵、丝等名目和面料; 又有尖头、圆头、高头、平头种种式样。这时的靴已成为官场中的正式服饰,可以穿靴入朝奏事。《唐书?李白传》记载,大诗人李白曾多次陪唐玄宗喝酒,醉后命高力士脱靴,这即是穿靴入禁中的例证。宋代更流行穿靴,官员朝会时必须穿靴。靴的形制参用了汉族履的制作方法,用黑革制成,高八寸,颜色随官服确定。一般士大夫则喜穿乌皮靴,陆游就有“归来脱靴靴满霜”的诗句。唐宋贵妇也喜穿靴,宫女、歌舞者更为喜尚。唐代流行红色锦靴,宋代红靴时髦。靴?以织锦制作。歌舞伎也常穿靴跳胡舞。明清两代靴成为文武官员的专用服饰,一般人禁止穿用,所以靴又被称作“朝靴”。朝靴的靴底前呈方形,后呈圆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因此又称作“朝方靴”。用青缎制成,生牛皮为底。一般靴的质料春秋用缎,冬季用建绒,守丧者用布。平时官员多穿夹头靴。《京师竹枝词》云“尖靴武备院称魁”,说的是武备院尖头靴的式样最好。清嘉庆(1796―1820)以后还有一种绿尖缝靴,是军机大臣的专用靴。公差和下级士兵多穿一种薄底快靴,名“爬山虎”,轻便利步。靴底开始非常厚,因太笨拙,改以通草为底,叫“军机跑”,取其行走轻便。 清代朝靴 高至踝骨以上的各种长筒鞋。《说文》:“硖鞋,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硖。“这种连胫衣的“络硖”即“靴”。《隋书?仪礼志》:“惟褶服(夹衣)以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可见,靴是从胡俗引进的足服,因便于武事而用于军旅。士民也有穿着。《晋书?刘兆传》: “尝有人着靴骑驴,至兆门外。”《南史?萧琛传》:“(琛)乃着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