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鞋象征着协调与和谐(xie)。在南方,鞋读“hai”而不读“xie”,因此象征着希望得到个“孩(hai)子”。在华中地区,新娘与新郎在婚礼上交换一下鞋子,表示希望“白头偕(xie)老”。一幅画上画着鞋子与铜镜,也表示同样的意思,即“同(tong)心偕(xie)老”。西亚神话中有“铁鞋”,中国传说中也有“踏破铁鞋”之说。一个少林高手曾整整穿了五年铁鞋,由此炼出了非凡的步法。

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足服通称。本用皮革制作,亦作“硇”。《说文》:“硇,生革硖也。”硖是用兽皮做成的鞋,鞋则用生兽皮作成。足服的名称有一个由繁而简的演变过程:先是用不同名称表示“鞋”这种草制足服:皮屦、革赔、革履、韦履(熟牛皮鞋)等;后来又用“鞋”通称各种材料制成的足服,如:草鞋、布鞋、凉鞋、单鞋、棉鞋、皮鞋、球鞋、跑鞋、拖鞋、高跟鞋、绣花鞋等。注意:足服名称中,鞋是通称,履为雅称;诸履之中,以赔为贵。

古称“履”或“足衣”。民国前后,全省城乡流行各种布鞋。男式有黑面、青面圆口布鞋,也有尖口和双鼻(双梁)、无鼻布鞋。前二者以商贾绅士及城市居民为多见,后二者以城乡劳动者为多见。各式布鞋一般以质地好的厚布如直贡布等为鞋面,鞋底以旧布片叠层糊就,然后再用苎线绳手工密针纳成,厚薄不一,最后绱上鞋面即成。此类布鞋流行时间很久,即使在现代,一些山区乡村也依然可见。女式布鞋样式类同,惟其鞋面或鞋帮多绣花卉图案,俗称“绣花鞋”或“花鞋”。民国《同安县志》卷22说:“昔多双梁布鞋,镶云缎鞋惟士绅服之。”近代福州鼓楼城区鞋店颇多,如百年老字号长顺斋鞋店制作的布鞋,质量优良,尤受民间百姓欢迎。皮鞋在民国时期即已在上层社会流行,如上引民国《同安县志》云:“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非此不足称时髦也。”1949年以后,各式皮鞋如翻毛皮鞋、宽头皮鞋、军用皮靴等亦曾风行一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皮鞋充斥于市。如今无论城乡,西装革履者比比皆是,不足为奇。旧时劳动者一般多穿草鞋,草鞋以稻草夹以粗麻绳或布条编成,轻便灵活,适于野外劳动。一般人家均可自己编织,无需花钱,经济简便。

福建在近现代还流行木屐,木屐以木板块依脚形大小裁锯刨光为之,厚约数寸不等,屐面钉以皮或其他搭带以穿脚,女式木屐还有油漆彩画等装饰。明代长乐人谢肇?在《五杂俎》卷15曾说:“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鞋,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想似西子响屐廊时也。”清人彭光斗《闽琐记》卷1亦有“足蹑红木屐,阁阁行市中”之句。20世纪60年代前后,福建各地依然可见木屐。福州等地的温泉澡堂中,尚可见到古老的木屐踪影。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塑料泡沫拖鞋和海绵拖鞋逐渐行市,曾经广泛流行乡间街坊百姓家的木屐随之销声匿迹,代之以各种胶底鞋类如解放鞋、回力鞋、雨鞋等,各式塑料鞋、海绵鞋和皮鞋也逐渐流行,木屐、布鞋等旧式鞋类逐渐退出生活舞台。80年代以后,各地男女青年多穿皮鞋和各式旅游鞋,女性尤喜高跟鞋或半高跟鞋,冬季穿皮靴者亦大有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地又开始时髦坡底鞋和鞋底松厚柔软的松糕鞋等。套用一句闽地俗语,这叫做“一时韭菜一时葱”,让人感到眼花缭乱。

雷州木屐过去雷州人十分喜欢穿木屐,对木屐十分看重。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白天光着脚板,晚上洗净脚后就穿木屐。有钱人除探亲访友逢年过节穿鞋子外,平时也是穿木屐。缠足的女人,也有适应其小脚穿的形如小船的特制木屐。在雷州的沿海一带,有一种田屐,是用直径约40厘米的圆形木架制作而成。屐底平滑,屐面中间用绳子做屐耳,专供农民下深?田穿着,故有“手抓禾镰脚担枷,上田下田四脚爬”的谚语流传。不少地方,新娘嫁妆里备有绣花布制作的“屐耳”,以备今后钉屐使用。还有些地方,亲人去世后,在灵堂摆设一套衣服、一双木屐,以寄托哀思。

木屐(刘坚摄)

木屐是用木质较轻又不易爆裂的苦楝木或鸭脚木制作的。在过去大小圩镇及农村都有制作木屐的工场,市场上的木屐摊档比比皆是。古时的木屐不分左右脚,称为“正脚屐”,用棕绳编织网状屐耳,这种屐又高又宽,非常笨重。

辛亥革命后,舶来品树乳(橡胶)输入我国,雷州人便用它做屐耳,逐渐代替了棕绳制品。此后,凡是用树乳做屐耳的木屐,皆由大变小,由高变矮,由重变轻。不久,为了穿着舒适,木屐分左右脚。还流行一种花屐比其他木屐更矮一些,更小巧玲珑,屐面涂上漆油并画上花草虫鱼等图案,屐底钉橡胶片。花屐既美观又耐用,成为当时新颖用品,深受有钱人尤其是年轻妇女青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州人穿木屐非常时兴,几乎每人都有一双。岁末,穷苦人无钱买鞋,买一双新屐也就算过年了。木屐不但在家穿,有人还常常穿木屐去探亲访友,长途跋涉达数十里之遥。现在,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塑料鞋进入普通人家,如今雷州人已很少有穿木屐的了。

潮汕木屐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制作工艺比较讲究,《南粤笔记》有“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的记载。

自清代以来,潮汕木屐及其屐皮的制作工艺已享有一定的声誉。潮汕木屐的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适合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原色木的“白胚屐”;刷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画上花卉图案,供女人穿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白天出门或劳动穿的“低脚屐”。木屐前部钉上一片屐皮,属棕织的称“棕屐”,属帆布的称“帆布屐”,用红、黑橡皮的称“橡皮屐”,比较贵重的木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刷上油漆的,称为“漆屐”,等等。

潮汕人有以穿红皮屐为好兆头的习俗。男女少年15岁举行“出花园”的成人礼时,便要沐浴后穿上红皮屐,以祈成人后行好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潮州出了一位状元林大钦。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入学时买不起鞋穿,只好穿着一双红皮木屐上塾堂,后来中了状元,乡人以为是穿红皮屐带来的好运。从此,穿红皮木屐相沿成俗。

木屐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生活用品,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现在还有不少人喜欢穿它。

东莞木屐东莞木屐的制作,一般是屐匠先把木头雕凿成各种不同的规格的屐坯,然后漆上油漆,画上花草,钉好屐皮。这样,一对木屐就做好了。有时,屐皮是按顾客脚板大小而钉上去的,卖屐的剪下顾客中意的屐皮,然后挥起屐锤,用屐钉把屐皮钉在屐边上。

据说,在东莞的大洲,有个叫胡须容的人,他武功高强,钉屐从不用锤子,只用手指就能把屐钉按进屐坯里,令人叹为观止。

东莞的桥头镇制屐业十分兴旺,在桥头墟就有义兴、广昌、义兴隆、广义聚等屐铺。屐铺的格局一般是前厅作为门市,后室设作坊,也有工场同门市在一起的。过去,木屐的需要量很大,屐铺常年生意兴隆,有些名屐铺的木屐供不应求。

木屐在礼俗上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它,因此,木屐分为喜屐、寿屐和礼屐。新娘结婚那天,一下轿子,送嫁婆就把一双大红喜屐套在新娘脚上,新娘在送嫁婆的搀扶下,要用木屐把新房门前的龙眼干一颗颗踩碎,才能进入新房,表示消灾去邪。婚后第二年,丈夫做生日,女方父母要送喜屐给女婿。以后,每年女方父母都要在女婿做生日时给女儿一家每人送一对喜屐。夫妻双方的父母在做60岁到80岁的大寿时,都要送寿屐以示祝寿。迁入新居时全家都要穿上木屐在屋里走动,这样可以去秽辟邪。老人去世后做“百日”或“对年”时,老人的亲属要给参加办丧事的亲人每人送一对礼屐,以示吉利,等等。现在,这些风俗还在一些地方时兴,但不是用木屐了,而是用人字拖鞋或十字拖鞋。

壮族的鞋猫和鞋头钩过去,广东的壮族同胞常常穿一种古朴的鞋猫(形似草鞋),这种鞋猫适宜于上山劳动,踩荆踏棘,可以避免脚板被刺伤。

鞋猫的制作,是壮族妇女的一项精细手艺,每年寒冬腊月,壮族妇女就开始在家做鞋,既做平日穿的有鞋面的鞋,也做鞋猫。鞋猫的鞋头、鞋帮两边,安上三只猫耳形的鞋耳,鞋耳上绣有小巧的花纹,鞋跟上安有鞋眉,再用一条带子将鞋眉、鞋帮、鞋头串起来,穿着时可以收拢绑扎。

壮族同胞在节日喜庆时,常穿鞋头钩。这是一种与礼服配套的穿着,鞋的底、面与一般鞋相同,只在鞋头处用另一种色布绣成双线条的回钩形(似龙头)的饰物,也有在鞋的虎口,用浅色布绲边的单回钩。现在,已经没有人穿了。

远古的鞋多为皮、麻所制,后又有丝制、布制。麻做的称“屦”,粗麻做的称“扉”,皮做的则称“硖”、“硇”。自中古以降,鞋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见于近代河南民间的鞋主要有布鞋、草鞋、木底鞋。胶鞋、皮鞋的普及,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80年代以后,新兴的塑料底鞋、海绵底鞋、泡沫底鞋等,也流行于民间,布鞋反成为稀贵之品了。

清代汉族富贵人家男子多穿家做的棉鞋。女子穿绣花布鞋。农村山乡的劳动者冬天多穿从满族传来的“革兀革拉”,殷实人家冬天也穿牛皮制作的“马”或用驴、马皮(毛向外)做的“牛”。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流行上海、天津制的胶皮鞋,哈尔滨、海拉尔等地俄人所制的“毡疙瘩”。机制的皮鞋也在上层社会风行。贫苦农民夏秋常赤脚。1949年后,“马”、“牛”逐步绝迹,城里多穿机制的布鞋、胶鞋,农村仍穿自做的布鞋。妇女的绣花鞋几近绝迹。各种新潮式样的皮鞋、皮靴、人造革鞋、登山鞋、旅游球鞋、凉鞋、塑料鞋、宽紧式布鞋等流行,城乡已无大区别。

清代较流行的鞋是双脸靴,也叫两道脸靴,有厚底和薄底之分。一般用缎、绒、布为鞋料。主要为绅士、富商和学界人士穿用。20世纪20年代一种圆口和尖口布鞋,质地有礼服呢和布两种,为青年人所喜欢穿着。这种鞋后来又演化成皮底和胶底。30年代还流行一种充礼服呢(假礼服呢)面的鞋。体力劳动者则多穿一种纳帮洒鞋,其特点是脸长、跟脚、经磨耐用。

20世纪20年代开始还流行一种家做的布底布面“骆驼鞍(音nān)儿”棉鞋。而一般的商人则更喜欢穿“大云儿”棉靴头,这种棉靴头到60年代已绝迹。而“骆驼鞍儿”棉鞋如今还可看到有些老年人穿用。

大云儿靴头

双道脸靴

高?棉鞋

皮鞋是和西装同时流行的,发展到现在,无论款式还是质地和色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单皮鞋和棉皮鞋,也有高?鞋和低?鞋。质地有牛皮、猪皮、羊皮、鹿皮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黑、白、黄、灰等应有尽有。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天津地区一般的平民都以穿自己做的布鞋为主,式样有“五眼鞋”(即系鞋带的鞋)和松紧口鞋两种,这种自己做布鞋一直流行到70年代。具体的做法是:先用布抹上糨糊做成布夹子,根据鞋的类型剪出鞋帮子,把数层布夹子重合在一起用线绳子纳成鞋底,最后把鞋帮子绱在鞋底子上,再用鞋楦排一下就可以穿用。这种家做布鞋穿起来又舒服又结实,而且省钱。

天津人在早年,没有夏天穿凉鞋的习惯。只是近几十年才兴起,先是穿塑料凉鞋,后被大量涌出的皮凉鞋所代替。

汉族女性的鞋较有特色。从宋代开始,妇女就有缠足的习惯,到了清代,在妇女中仍然盛行缠足。因此天津女子均穿一种特制的布袜和小脚鞋,这种鞋基本上都是手工家做。所谓的“三寸金莲”指的就是妇女缠足。辛亥革命前,一些开明人士在津成立“天足会”,倡导缠足妇女放足,民间称之为“放脚”。因此从民国初年开始,社会上流行两种放足鞋,一种鞋又尖又窄,一般是自做自绱;另一种为缎面皮底,则是由匠人所制作。天津的鞋业老字号“老美华鞋店”,就是以制卖各种放足鞋而驰名全国的。放足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20世纪30年代,皮鞋在天津出现。一般中等家庭的年轻人,机关、学校、洋行的女职员等女性,多穿圆口、皮底偏带皮鞋。抗日战争后,一些女艺人及家境富裕的妇女,流行穿高跟鞋,而在一些学生和普通妇女中则流行布底偏扣鞋。20世纪60年代又流行平底皮鞋,配以尼龙袜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跟鞋重新兴起,式样多种多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保健型的休闲鞋、旅游鞋又成了新的潮流,使鞋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

鞋(三寸金莲)

苏州农村妇女鞋饰

旧时,男子都以手工制作的布鞋为主。鞋底布质,以几十层旧布累叠,再以麻线密密纳成。厚度约1~2厘米。布鞋讲究白底黑帮,故鞋帮外层均为黑布,鞋底均为白布。布鞋有棉、单之分。鞋帮依高矮分为靴和鞋,前者鞋帮高于踝骨,后者低于踝骨。清末民初,靴在民间逐步淘汰。

单鞋鞋口有方、圆、尖之分,多为“浅脸型”,仅没足趾。有在鞋口前部缝连鞋舌的,称鸭舌头鞋。20世纪初,青年中曾流行深脸鞋,鞋脸盖住脚面,鞋头宽大,像鲢鱼头,俗称“鲢鱼头鞋”。过去,爱美的青年男子有在鞋头绣云纹的,今不见。20世纪60~70年代,工厂生产的塑料底、橡胶底以及布底的机制布鞋逐渐取代家庭手工缝制布鞋。由于布鞋穿着舒适,至今仍有许多人爱穿。

20世纪20年代,城市始有穿胶鞋和皮鞋者。帆布胶鞋晴雨天皆能穿,耐磨,受到人们欢迎,但至50~60年代才逐渐普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皮鞋普及得更晚,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大众中普及,今皮鞋为主要鞋种。20世纪80年代,各式旅游鞋、运动鞋迅速流行。鞋色也不再受“白底黑帮”限制,白、黑、褐、红等诸色皆有。

冬天,人们多穿棉鞋。棉鞋由两片对称的鞋帮构成,其前面的结合部恰在鞋脸正中,故人称“一道脸”。棉鞋鞋帮一般略高于单鞋,鞋帮及鞋底均衬以棉花,鞋底也稍厚。农民冬天多穿毛窝子(南通称茅靴、蒲鞋,苏州称蒲鞋,徐州称毛翁)。毛窝子多以糯稻草编织的草绳为径,绳上缠以鸡毛、芦花、旧布条等取暖材料编结而成。穿时鞋里常塞些芦花,踏碎了再换。有的还在毛窝子底下钉以二寸高的木板,或薄木板下钉以二寸高的木齿,雨雪天穿防潮不沾泥。毛窝子透气和保温性能都较好,至今在苏北农村仍有人穿。20世纪80年代,毛皮鞋渐趋普及。

夏日,过去人们一般穿木屐,有的干脆赤脚。20世纪60~70年代,塑料凉鞋兴起,人们外出多穿塑料凉鞋。居家纳凉多穿塑料泡沫拖鞋,不再着噪音大的木屐。20世纪80~90年代,凉鞋质料多为人造革、皮革等。

旧时雨天,人们一般穿钉鞋或钉靴。钉鞋或钉靴是在新的布质鞋靴上涂熟桐油,待透干、阴干后,在鞋底的前掌和后跟密密地钉上半寸长的杆形铁钉(俗叫猪奶子钉),三分之二露出鞋底。雨天穿着,既防水又防滑。旧时苏州人有于农历九月十三日祭钉靴的习俗,相传是日为钉靴生日。苏州人以是日晴雨占卜未来气候,当地农谚谓:“九月十三晴,钉靴挂断绳。”意即少雨干旱。20世纪20年代,出现套鞋(橡胶雨鞋)和雨靴,逐渐取代了钉鞋和钉靴。

农民春秋劳动多穿草鞋。夏日劳动,尤其是水田劳作都赤脚。草鞋一般以韧性较大的糯稻草编织,也有用茅草、糁草、菖蒲编织的。草鞋少数有底有帮,多数有底无帮,以草绳系在脚上。草鞋不耐穿,人称“十里丢”。但穿草鞋可防滑,无意踩上蛇虫,不易引起反应咬人。20世纪60年代,胶鞋、套鞋、雨靴普及后,草鞋渐无人穿。20世纪80年代后,农民水田劳作多穿高筒雨靴。

过去女子缠足,人称“三寸金莲”。金莲(鞋)按鞋式分为高筒金莲(鞋)和低帮金莲(鞋),前者为富家女子穿着,后者为平民女子穿着。按鞋尖样式分,宋元明多为翘头金莲,清代一般为平头金莲。按季节分有棉、单(夹)之分,夹布金莲鞋面又有硬、软(如凉鞋金莲)之分。按帮式分有素色金莲和绣花金莲。素色金莲多为老年妇女穿着,一般黑色。按天气不同金莲又有晴雨之分。雨鞋金莲有的钉铁钉防水;有的在金莲上抹桐油防水;有的为皮质套鞋,套在金莲外面,不透雨水;20世纪20年代则出现了雨胶鞋金莲。按鞋底分,有平底无跟的金莲和高跟金莲。晚清出现的高跟金莲其根高约2厘米,其底木质,外面包布,亦有以布叠纳而成。按制作材料,还可分为皮金莲、布金莲和绸金莲。江苏最小的金莲出现在盐城,鞋长不足8厘米(二寸四分)。为使金莲美观以及求吉,女子常在金莲上装饰绒球、铜铃、蝴蝶以及刺绣各种花鸟文字图案。

农村妇女多“天足”,鞋自然较大。其鞋亦白底黑帮。天足妇女之鞋亦有棉单、晴雨、布绸等之分。棉鞋式样基本同男式棉鞋,多为“一道脸”。单鞋多方口,脚背处有鞋带。今女子普遍穿皮鞋、胶鞋、塑料鞋、雨鞋(靴)以及旅游鞋、运动鞋等,其普及时间,基本上同男子之鞋,只是在式样、纹饰上讲究娇小、美观、花哨。20世纪80年代后,市镇中青年女子多穿中、高跟鞋。

过去青年女子爱穿绣花鞋。南通地区妇女一般在鞋前部绣以各种图案,称之“扎花鞋”。扬州及里下河地区水乡妇女不仅鞋脸上绣着花,而且鞋帮上也绣花,有的甚至将鞋底也纳出花纹。绣鞋所绣之花和女子服饰上所绣之花一样,多根据季节变化绣各种季花:春季绣牡丹花,夏季绣荷花,秋季绣菊花,冬季绣腊梅花。有的纹式还表达某种寓意:绣牡丹意为富贵荣华,以年轻女子为多;绣蝙蝠捧“寿”意为多福多寿,以老年妇女为多;老奶奶们在鞋上绣山峰、青竹、寿桃图案,则为“上山祝寿”。吴县胜浦等地的幼女、少女的鞋子花样多为蝴蝶花、梅花蝴蝶和“囡囡花”。囡囡花由蝴蝶花和花篮组成。囡囡是吴语对女孩的爱称,与花篮的篮谐音。这里的青年妇女以“蝶穿梅菊”、“五园梅”和“小梅桩”为主。小梅桩花样由芙蓉、茉莉花和盛开及含苞待放的梅花组成,“梅”谐“妹”,吴语称未婚女子为小妹,此为祝小妹健康成长。今机制布鞋不绣花。

童鞋有软底和硬底之分。怀抱婴儿都穿软底布鞋,学会走路以后便穿硬底布鞋。为美化和驱邪求吉,童鞋习惯做成各种小动物形状,如虎头鞋、猫头鞋、狗头鞋、兔儿鞋等,有的绣以各种花鸟,有的绣成五毒鞋(绣有五种毒虫形象)。童鞋鞋底多为布质,而鞋面多为绸质,较少用布。小孩稍长,其鞋也就同大人一般了。

鞋在许多传统民俗事项中具有重要作用。女子结婚时一般穿色彩较鲜艳的花鞋,鞋面粉红或大红色,鞋脸上绣有双喜或喜庆花卉以图吉利。吴县胜浦地方新娘花鞋有三套,行婚礼时穿“玉堂富贵”花鞋,新婚期间穿“福寿齐眉”花鞋,另有一套“梅兰竹菊”花鞋,是替换穿的。三种鞋上都有万年青纹样,祝福新婚夫妇百年好合。苏中、苏北俗,姑娘婚后回门时要为夫家全家人每人做一双鞋,俗称“全家鞋”、“老少鞋”、“回门鞋”。由于回门时间有限,为赶制鞋,多发动姊妹或婶嫂一起做。有的则在婚前就纳好几双鞋底,单等回门时做鞋。扬州俗,小孩做满月时,娘娘(姑妈)要送一双小鞋给孩子,姨妈则送一双袜子给孩子,俗谓“娘娘鞋,姨娘袜”。海州在孩子过“周”时,由姑妈送鞋、姨妈送袜,其鞋式为猪鞋或钥匙鞋。徐州是在小孩过“周”时,由其外婆、姨、妗以及产妇娘家近亲赠送小鞋或其他衣饰。小鞋易做,工艺精美,出奇斗胜。小鞋有正合脚的,亦有稍大一点的,可穿至数岁。徐州俗,出门女儿要在农历闰月之年向其年过60岁的老母孝敬“闰月鞋”以及壮馍一个。其鞋用金黄色布或绸缎等为面,鞋帮上分绣黑色鸡、狗等动物。俗谓金黄色鞋将来可走“金桥”,鸡、狗等动物,可吃邪祟。壮馍是为吃了身体壮实,延年益寿。如老母没有闺女,则由侄女代做,向伯母或婶母孝敬,儿媳不得代为。亡人穿寿鞋。男寿鞋一般为蓝、黑或褐色鞋面,鞋底绣荷花图案。女寿鞋鞋面一般为艳色,鞋面绣花或绣小狗小鹅。海州谣:“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鞋底绣荷花以及梯子,意为“脚踩荷花步步高”。女子忌穿破鞋,“破鞋”是淫乱女子的代称。

俗规要“给脚上规矩”。妇女自不必说,男子的鞋也都偏小。为了解决提鞋的困难,一些童鞋甚至成人鞋在鞋后缀一拔襻,便于穿鞋;还有的使用“鞋拔子”提鞋。鞋拔子是用牛角雕磨成的椿叶形光滑薄片,穿鞋之前,插在鞋后跟内,作提鞋之用。由于牛角少且雕磨困难,大量使用的是铜制鞋拔子,几乎每家必备。海州姑娘出嫁,铜鞋拔子是不可缺少的陪嫁品。现在不再讲究给脚上什么“规矩”,再难见鞋拔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