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顿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顿悟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禅宗南宗教义之一。指对真理顿然觉悟,与“渐悟”相对。相传最早由南朝宋僧人道生提出,道生(355―434)认为佛教最高真理不可分割,对其觉悟亦无阶段可分,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顿悟真谛之时,亦成就法身。《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佛教禅宗唐代时分为南、北宗,南宗即主张顿悟说。 佛教指不囿于经文,无需经过长期修习而直接体悟到佛性真知的认识过程。此语印度佛教中本有,但作为一种理论提出,始于我国南北朝时的竺道生。《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宋世名僧有道生,……立顿悟之义,时人推服之。”竺道生受《泥洹经》“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启示,提出佛性人人本有,去迷反本,即可成佛。顿悟之说,对后世影响颇大,但自其创立之时,佛教界便有争论,持相反意见的,被称为“渐悟”派。“顿”“渐”之争,甚至在一些佛教宗派内部也难以调和,禅宗自五祖后,北方的神秀坚持渐悟,而南方的慧能则大讲顿悟。因顿悟之学简便易行,故慧能之后南宗大盛,北宗的影响却几殆消亡。《六祖坛经》曰:“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此语是顿悟之学的最好诠释。 佛教名辞。与“渐悟”相对,是关于成佛的途径、方法和步骤的主张。在中国佛教史上,汉魏的支谶、支谦的般若学已接近于顿悟的理论,而东晋僧人支道林则明确主张求顿悟于“七住”(一种“悟空”的直观说)。晋宋般若学关于顿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渐悟过程中达到一定阶段始可彻悟,然后继续修养才可成佛,这是“小顿悟”;另一种认为,在渐悟过程中不能彻悟,只有在真正悟解佛理整体,体认“本体”的那个时刻,才能顿悟而成佛,这叫“大顿悟”。著名顿悟派的竺道生即属于后一种。慧达在《肇论疏》中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意思是说,竺道生认为,佛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而以无差别的智慧直接与佛理相冥合,才能叫做顿悟。可见,“理不可分”的命题,正是“顿悟”说的理论根据。谢灵运曾以“寂鉴微妙,不容阶级”八字概括了竺道生的顿悟说。这里“寂”,就是所悟之境即“真如”、“实相”,它湛然寂静,无所有相,故名。所谓“鉴”就是“照”、悟解。这是说,此种“智”与“理”契合的神悟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是一悟不可再悟的,故不容任何“阶级”(次第)。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形成,顿、渐之争日趋明显和激烈,禅宗更以“顿悟成佛”作为其主要特征(一般认为,禅宗内部曾有“南顿”、“北渐”之争)。惠能说:“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顿悟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即理,是一整体,体极或返本归真即是悟。从哲学上看,主张不要任何中间环节、媒介,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刹那间直接冥合,形成一种主客消融、能所合一、无差别的境界即是成佛。这是一种诗化的、艺术化的直觉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为中国佛教哲学认识论的一个特征。顿悟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