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风俗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 “流俗”,并常同 “习惯” 合称“风俗习惯”。人类社会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的合称。《诗经?周南?关睢序》: “美教化,移风俗。” 《荀子?疆国》: “入境,观其风俗。” 可见,我国古典文献中对此早有记载。风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规范。历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俗语、歌谣、工艺等,都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风俗。风俗综合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一般说来,风俗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历代相沿承袭,以为其传承过程中的固定性。②变异性。风俗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气候的改变而变化。另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来往,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也促使风俗发生变化。③社会性和历史性。风俗是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而并非单个人所为。④民族性。各民族因其历史、经济、文化、地理各异,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往往富有不同的民族色彩。⑤地方性。风俗是地方大俗的总和。常因地而异,为一定地域的生活、生产、自然条件和地域关系所拘囿,烙上地方特色。 通过民间传承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又称“习俗”。多与“习惯”合称“内欲习惯”。古代典籍中常见此语。《诗?周南?关睢序》:“美教化,移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诗?小雅?谷风序》“刺幽王也”孔颖达疏:“《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由自然条件不同所形成的习尚称之为“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谷称之为“俗”。古汉语中,或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今既为日常用语,又为民俗学中专门术语,为custom中译语。对于其含义有许多不同解释。英国功能派民族学家马利诺夫斯基(Malinowski,B.K.)认为“风俗是传统地加于社区成员的一种标准化的行为方式”。美国学者萨波尔(Sapir,E.)主张“风俗一词用以指由传统负载而活在群体中的全部的行为模式,它与个人任意的活动显然有别。”风俗具有较强的规范力是显而易见的。违背风俗将遭到社会的谴责、惩罚、抛弃。在旧中国,“伤风败俗”是社会、社区、民族共同体所不能容忍的。风俗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规范各异。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文化变革都倡导移风易俗。在社会主义阶段,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