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风谣分类:【传统文化】 学术类名词。亦作“谣言”。以韵语传播的个人德行、学业和风格,故名。语出《后汉书?范滂传》: 桓帝时“诏三府掾属举谣言”。从汉代察举征辟制度演变而来。被察举或被征辟的人物必须取得乡里或太学的鉴定性的评价,才能取得入仕的资格,故又称“乡里之号”、“学中之语”、“时人之语”等。实为一种荐举之辞。其形式有谚、语、号、歌、谣等多种,以谚、歌、谣为流行。其体裁有七言一句、七言两句、四言两句、三言两句、多言句等不一。东汉经师及其弟子常以此互相标榜,有以窦武为首的所谓“三君”(君者,指一代宗师);以李膺为首的“八俊”(俊者,指人中英杰);以郭泰为首的“八顾”(顾者,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以张俭为首的“八及”(及者,指能引导他人追随宗师);以度尚为首的“八厨”(厨者,指能以财物救济他人)等,借以延誉上达,追求利禄,成为表现自我的文字模式。东汉末年,以外戚为首的官僚及其党徒,以此褒奖同类,贬斥异己,对抗宦官,并同谶纬结合,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后流入民间。东汉桓帝、灵帝时有民谣:“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流,高第良将怯如鸡。”成为讥讽时弊的一种舆论工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