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食俗的形成与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食俗的形成与发展分类:【中国民俗】 一种饮食风俗体系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自然的因素主要是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物产和人们饮食习俗的差异;社会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的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市场贸易以及商品流通情况)、政治的因素(政治中心转移、民族融合、人口迁徙、社会变革等等)和文化因素(民族信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等等)。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形地貌复杂,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饮食资源十分丰富。几千年来的湖湘民族文明史,形成和发展了饮食风俗中流派众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风味。随着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地方风味和民族风味出现了日益强化的趋势。 在我国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引导下,餐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各地餐馆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在保持和突出自己的风味特色上下功夫,以吸引顾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个体经济形式的出现,也使很多地方风味和民族风味很浓的传统小吃在市场上恢复和活跃起来。 由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得到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歌会、文娱体育性的赛会普遍恢复,与之相伴随的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消费风俗也正重新恢复和发展。另外,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副业生产也渐渐繁荣起来,逐渐打破了过去饮食消费自产自给的习惯,把具有独特风味的民族食品投放市场,促进了地方风味和民族风味饮食的发展。 随着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过渡,在饮食消费方面出现了讲究卫生、注意保健以及适应生活快节奏的消费趋势。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讲卫生,可以导致生病、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广泛宣传卫生知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不良食俗进行了种种改革。比如在食品方面,人们购买食品首先考虑到的是卫生问题,很多肉类腌、熏制品逐渐在人们的饮食消费中减少;蒸煮的烹调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大家所采用;贮藏过久的食品不受欢迎。在饮食方式方面,注重按时进餐和避免就寝前进餐;有些家庭逐渐实行“分餐制”等等。在食品加工方面,国家颁布了《食品卫生法》,食品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的程序逐渐得到改进和改善;很多食用色素过浓的食品也逐步得到改良;食品包装也越来越注意减少食品污染的机会。此外,还有一系列净化食品也应运而生,如精制盐、提纯食油、红外消毒肉类罐头等等。净化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已开始走俏市场。在饮食方面,选料注意整体营养成分的组合搭配;在切洗、加热、调味等烹调过程中注意减少和避免营养素的破坏;具有保健和疗效作用的食物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欢迎。在食品加工、制作方面,则出现了很多保健面包等强化食品和药膳食品。另外,我国的素食与中医食疗的饮食传统宝库也逐渐被发掘和利用起来了。总之,饮食保健已成为人民饮食消费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湖南人喜欢在家里就餐,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烹调,而且家庭的就餐气氛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快。但是每一个家庭用于炊事上的时间太多,特别是城市里的中青年夫妇,往往感到时间不够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们普遍希望节省一些买菜做饭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和娱乐,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对饮食消费风俗进行改革,做到饮食供应社会化。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努力,如生产“方便面”、“盒子饭”等快餐食品,各地餐馆增设快餐以及提高集体食堂的服务质量等等,但是成效并不显著,群众普遍反映价格偏贵,味道不好,质量不高。要使食品的社会化供应受到人们的欢迎,适应人民的快节奏生活,就必须保持饭菜特有的风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价格要便宜公道,购买要迅速方便。让大家不仅吃得方便,更要吃得好,符合营养、保健的标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