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馈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馈赠分类:【传统文化】 友好赠遗行为的语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交往中普遍存在。馈,原意为赠送。《说文》:“馈,饷也。”《左传》桓公六年:“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周礼?天官玉府》:“受而藏之。”汉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仪礼?士虞礼》:“特豕馈食。”疏:“馈者,上下通称。故祭祀于神而言馈。是上下通言馈。”唐代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药物多见馈,珍羞亦兼之。”《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州县馈送,一概不受。”鲁迅《彷徨?孤独者》:“其实是做门房也不妨,一样地有新的宾客和新的馈赠新的颂扬。”赠,为奉送的意思。《说文》:“赠,相送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国语?周语》:“宾礼赠钱,视其上而从之。”泣:“送之以物曰赠。”《札记?檀弓下》:“子路去鲁,谓颜渊曰:‘何以赠我?’曰‘吾闻之也,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唐代杜甫《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吾舅惜分手,使君塞赠袍。”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馈赠礼俗萌生于原始时代,延续至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之中,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行为规范,在社会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往往带有象征含义。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由于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礼教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一套严密而完整的馈赠礼俗。在一般情况下,馈赠行为是一种友好、真诚、呼唤理解与沟通的表示;然而,旧时受阶级、权势、利害、习俗制约。又具有复杂的内涵,使从权势者到平民百姓在其常规生活中不得不担负起自愿的和被迫的馈赠义务。现代社会中,馈赠习俗不断演化,馈赠行为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馈赠形式掩饰的不正之风,是社会腐蚀剂,必须加以抵制和反对。在正常的馈赠交往中,应提倡真诚、友好、节俭的美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