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首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首饰

分类:【中国民俗】

有各式头簪、头钗、花饰、项链、耳环、银锁等,各式头钗、头簪的质地有金、银、铜等。清代福州郊区农妇有插三条簪和蛇簪者,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9说:“福州农妇多戴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发中间,俗名蛇簪。或云许叔重说文云,闽,大蛇。其中多蛇种,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耳。”20世纪80年代,福州茶园山一座宋墓曾出土一批制作精美的金银头钗、头簪等物,显示了唐宋时期福建民间妇女头饰的古老风貌。除了金属头钗头簪之外,清代以来各地妇女还有插鲜花或绢花于头的习俗。清道光《厦门志》卷15说厦门港水上?民船妇“编花为龙凤雀蝶诸形,插戴满头”。闽南和莆田等地妇女头上插花之俗至今不衰,每逢年节或喜庆日,都要在头上插上鲜花、绢花乃至塑料花以示贺喜。福州妇女则喜将玉兰花或茉莉花编织挂插于头髻之上,以显清香雅气。

项链以金为多见,亦有银、铜、水晶、珍珠等。旧时妇女在出嫁前一般要有项链以备佩挂。孩童的项链以银为多见,多附加长命锁以祈祝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民间认为孩童佩戴银项链还有避邪的作用。耳环古称“珥?”,后又称“坠”或“耳坠”。旧时福建民间女孩七八岁就要穿耳以戴耳环。耳环有金、银等,以金为多见。闽中及莆田一些山区的妇女耳环很大,有长可及肩且大若蛇蛋者。现代耳环品种繁多,样式也复杂多样。

首饰泛指耳饰、项链、戒指、镯子等装饰物。

耳饰。女子不分贵贱,都于出生后不久扎耳孔,戴耳饰。项链、戒指、镯子多于结婚和婚后戴用。

少女初成,始戴耳饰,有耳钳、耳环、耳坠、耳钉诸式。戴耳饰先扎耳孔,俗称“扎耳朵眼儿”。从前人家生女,未满月前,其母以小米粒一颗,置小女耳垂正中,以拇指食指揉捏米粒和耳垂。如此数日,至米粒穿透耳垂,以硬物缚以红线穿入耳孔,惟恐重新封长。满族、锡伯族女子,通常一耳三钳,贵妇一耳四环。耳饰质地,亦分贫富贵贱不同,富家戴金银珠宝,贫者以铜为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耳饰之俗废弃。男女皆以戴手表为美。80年代以后,人们思想解放,爱美之心尤盛,饰耳之风又兴,质以白金、黄金、白银、珍珠、玛瑙、宝石、美玉等。女性几乎人人必备,以增美色。

项链。为女子颈项饰物。以前民间戴者较少,80年代以后,城乡女子戴者增多,有白金、黄金、珍珠、玛瑙、贝壳、各种玉石等。20世纪中期,曾流行一种机制玻璃翠珠,色彩鲜丽,俗称琉琉,以线穿之成串,戴于颈项,以作项链。如今,男子亦有戴项链者,并有发展之势。

戒指。俗称镏子、手馏儿、手箍儿等。质有金、银、铜、玉等,并多用珠、宝石、钻石等嵌饰,男女皆戴,常被用作婚礼赠物。

镯。俗称镯子,分手镯和脚镯两品。手镯,辽北一带称挎,一腕戴镯称单挎,两腕皆戴称双挎。质有金、银、珠、玉等。近年,流行一种软镯,俗称手链儿,年轻女子戴者居多。脚镯以前常为小儿所戴,银质常见。近年,女青年喜戴一种链式脚镯,俗称脚链。

从前,贵妇出行或会客,讲究“全副武装”,项、腕、指、脚踝等都戴饰物,珠光宝气满身,借以显富增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种饰物宜精忌杂,以别致巧妙为上。

镯子(冷柏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