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头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马头琴

分类:【文化精萃】

蒙古民间普及的弓弦乐器。传说古时有个好汉,得一骏马,奔腾飞跃,日行千里。一天不幸骏马死去,壮士十分悲痛,终日思念。遂用木头雕刻成马头,装一长把,用马皮蒙在筒上,以尾鬃作弓弦,奏出马的嘶鸣、奔跑声来。马头琴古时共鸣箱形如勺,故又称勺琴。今为木制,长约一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形,两面蒙以羊皮或马皮。琴杆顶端刻有马头。弓和琴弦均由马尾制成,弓在弦外。两条弦四度或五度定音,音高不定。音域约两组。音色纯朴,低沉。在乐队中主要用作独奏蒙古风味的旋律。现在还有经过改革的马头琴,如大马头琴、低马头琴,均有四条琴弦。琴弓在外,定弦与大提琴、低音提琴相同,其演奏方法与作用也颇相似。

蒙古族传说。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相传年轻的牧人苏和骑着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王爷举办的赛马会。谁能夺得第一,谁就可以娶王爷的女儿为妻。苏和夺魁,王爷食言,并要买下小白马。苏和不允,被打得昏死过去。小白马被抢走了。几天后小白马身负箭伤而归,死在苏和跟前,小白马托梦给主人,如果想它,就用他的皮、尾毛、腿骨和头做个马头琴,朝夕相伴。苏和照办了,一拉起琴来,人们便想起了王爷的罪恶。马头琴在草原上流传开来。木制音箱多以马皮来蒙,琴弦以马尾制作,琴杆上端雕刻着精致生动的马头。

拉弦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居住区。蒙古语称为莫林胡尔。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其形制为松木音箱、呈梯形,两面蒙以马皮或羊皮,琴杆由榆木或紫檀木制成,张两根由马尾制成的弦。演奏时用马尾弓在弦外方拉奏(弓子不夹在弦中)。其音色低沉柔美。定弦外低内高,多为四度关系。改良后的马头琴音域达3个八度。

相传马头琴于成吉思汗时(公元1155―1227年)已在蒙古族中流传。因其弓在弦外,故可奏出双音,但音量不大。宜于演奏细腻抒情和悠长辽阔的旋律。马头琴的演奏方法常用以下两种:一是用左手指的二、三关节处按弦;一是用指甲从弦内侧向外顶弦。后一种方法更结实有力且发音清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音箱、改用蟒皮、改用尼龙丝弦,使音量有所增大,在保持原柔和、深厚音色的基础上,增加了亮度。

蒙族拉弦乐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盟称“绰尔”。相传成吉思汗时已在蒙族中流行。又有传说,是牧民因怀念其死去的小马而创制,硬木琴柄上端雕有精致马头,琴以此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其带到欧洲。琴身为木制,长约一米。共鸣箱为梯形,蒙以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两根琴弦系用马尾制成,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按四度关系定弦。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尤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

蒙古族民间传统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因琴杆上端以雕刻精致的马头为饰,故名。蒙古族民间相传:从前内蒙古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人,有一匹小白马被王爷夺去,后跑回家来,不久死去。牧人用小马的皮、尾毛、腿骨和头做成一个马头琴,朝夕相伴。从此,草原上便出现了马头琴。琴身用木制成,体长约一米左右。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轴、马子和拉弓等部分构成。音箱木制,一般呈梯形, 多以马皮蒙面, 也有用羊皮蒙面的。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尾做成,琴弦为两束根数不等的马尾。平时拉弓与琴弦分离放置。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定弦法, 一般按四度关系定弦。有多种演奏法。讲究弓法与指法, 演奏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流派。琴音圆润,音调低沉柔和, 宛转纤细,悠扬动听, 表现力丰富,可奏双音和泛音。解放后经过改良,扩大音箱,加为四弦,改换金属弦,以蟒皮蒙面或改用木质板面等,使音量增强,音域扩大。

马头琴

蒙古族的一种民间拉弦乐器,蒙语称“绰尔”,因琴杆顶部用雕刻精美的马头作为装饰物而得名。琴身用木制作,长约一米左右,由音箱、琴弦、弦轴、拉弓等构成。音箱木制,一般呈梯形,用马皮或羊皮蒙面,拉弓和琴弦都用马尾做成,通常以四度关系定弦,用拉弓置于二弦间演奏。音色浑圆悠扬,低沉宛转,表现力丰富,但音量较弱。它是蒙古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可独奏、伴奏、合奏,相传是由一个牧民发明制作的,他为了纪念一头心爱的小白马,取其腿骨、头骨、马尾、皮制成了一个马头琴,从此与其朝夕相伴。

拉弦乐器,流行于蒙古族地区。蒙语称“莫林胡尔”。据传说,一个牧人为纪念死去的马,用死马的骨头和尾巴等做成一个两弦琴,并在琴杆上端雕刻马头像,故此而得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共鸣箱为木制,蒙皮或胶之以板,张弦两根,均用数十根长马尾合成,以马尾琴弓置琴弦上拉奏。音色柔和,深沉,悠扬,甜美,是蒙古族民间最常用的乐器,可以独奏与合奏,并为说唱和歌舞伴奏。

蒙古族拉弦乐器。蒙古语音译为“毛林胡尔”。琴箱梯形,木制。两面蒙马皮。琴杆硬木,顶端雕有马头。张两根马尾弦,用马尾外弓。传统奏法,拇指搂弦,其他四指按弦。现代奏法,用指甲向外顶弦。善于表现委婉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传统定弦为e、a;音域:e―C

2

。此琴近年改革后,扩大了音箱,蒙蟒皮或木板箱,琴弓似大提琴弓,尼龙丝代替马尾弦,增加了音量,定弦为a、d

2

。音域: a―f

3

马头琴

蒙古族弦乐器。琴体用白松木料制作,通身长约1米余。琴杆呈半圆柱形,平面为指板。共鸣箱有梯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蒙以羊皮或马驹皮。琴杆贯穿共鸣箱,下端方柄套以皮革,上端联结琴弦,靠定弦张力加以固定。琴头曲颈龙首,凿出空槽,左右各装一支弦轴。琴弦系精选两缕马尾为之。琴弓用拇指粗细柳条制作,呈半月形。弓端开小孔,穿以弓毛打结固定,再用2指宽5指长皮条联结弓根,皮条另一端系弓毛,靠手指调节张力。木制桥形琴码,上有方孔,斜插一把蒙古刀以改善音色。其定弦方法有正4度、5度、反4度3种,今主要用5度定弦法。马头琴的演奏方法颇为特殊,用指甲或手指关节由内侧向外顶弦,高把位时则用指尖触弦左侧,难度较大。

蒙古民间传统拉弦乐器。蒙语称 “绰尔” 。因琴杆的上端雕刻有精致的马头为饰,故名。相传,古时蒙古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人,他所喜爱的一匹小白马被主爷抢去,小马跑回家后,不久死去。牧人用它的皮、尾毛、头骨和腿骨制成一个马头琴,朝夕相伴,马头琴从此便风靡草原。马头琴琴身长约一米,用木制成,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轴、拉弓和马子等部分构成。音箱多呈梯形,木质,一般以马皮蒙面,也有用羊皮蒙面的。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装一弦轴; 拉弓以竹、木或藤条与马尾做成,琴弦为两束根数不等的马尾。平时拉弓与琴弦分开放置,演奏时将拉弓置于两弦间拉奏。有多种定弦法和演奏法,一般按四度关系定弦。讲究弓法与指法,流派不同,演奏风格各异。琴音圆润,婉转纤细,音调低沉柔和,悠扬动听,可奏双音和泛音。解放后改为金属弦,以蟒皮蒙面,加为四弦,音量增强,音域扩大。

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顶端雕饰马头而得名,亦称莫林胡兀尔。相传,公元12世纪已在蒙古族中流传。

传说,从前一位牧人精心喂养的一匹小马惨死,牧人万分悲痛,为了追念它,即用小马的腿骨做琴杆,用皮蒙头骨为音箱,用马尾制成琴弦和弓毛,又在琴头雕小马头像。从此草原上便有了马头琴。

琴身、弓杆木制,共鸣箱呈梯形或长方形状,两面蒙马皮或羊皮。张两根用马尾制成的弦,弓子在琴弦外方拉奏。发音浑厚圆润,音色柔和纯净。能奏双音、泛音,音域不够宽广。定弦有五度音定弦法及正、反四度定弦法三种。常用的指法有柔弦、拨弦、上下滑音、打音、颤音等,弓法的运用较灵活多变。长于演奏深沉、柔情的悲曲及悠长辽阔的旋律。

20世纪70年代末,对马头琴的改革力度加大,改进了弓子,扩大了音箱,先是改用蟒皮蒙面,后又逐步以木取代,又将原马尾琴弦换成尼龙丝弦,将定弦提高了四度等,这样既保持了原马头琴柔和圆润的音色,又使其增加了清晰、明亮、穿透力强等特点,音域音量亦有所拓展、加大。传统的马头琴独奏曲有《带翅膀的千里马》、《苏尼特走马》、《马的步伐》等。

马头琴 (波?少布 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