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尔库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尔库塞分类:【文化精萃】 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又退出。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1932年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学位。1933年参加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并随该所迁居美国。二次大战后他留在美国并加入美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勃兰第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1965年去圣地亚哥教书,1970年退休。1979年病逝于联邦德国。 马尔库塞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做了充分发挥。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裕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单面发展,使人们丧失了革命批判精神和自我意识。为此他特别强调了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但却走向否定客观规律、把辩证法同客观事实对立起来的极端,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歪曲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很少谈及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增长的问题,缺乏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应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去“补充”。他认为必须重新进行一场启蒙运动,通过意识革命和本能革命,达到性欲充分解放的、充满爱的理想社会。为了这一目的的实现,他号召青年们对现实的一切实行“大拒绝”,用不间断的暴力去迫使资产阶级民主撕下伪装。这些激进的理论对6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左派运动影响极大,他本人不仅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对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表示同情。马尔库塞晚期通过总结新左派运动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有所认识,但总的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未改变。 主要著作有:《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单面的人》 (1964)、《反革命和起义》、《自由和历史使命》(1969)等。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重要成员,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898年7月19日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学就读于颇有名望的奥古斯特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国军队短期服役。191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两年后失望退出。随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先后受教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1922年完成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小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从事过六年的出版、发行工作。1933年,希特勒执政,他被迫亡命瑞士,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马尔库塞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思想十分庞杂,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及社会批判理论是纵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线索,他不断地用其他理论来解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1932年之前这段时期是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他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融合起来,反对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马尔库塞有选择地、批判地借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试图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弥补过于强调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从存在主义出发,注重完整的具体的个体,而不是像经济决定论那样把人还原为只是经济的一个因素。1932年发表的论文集《黑格尔的本体论及其历史理论的基本原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些思想。但是,随着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的出版,马尔库塞放弃了他融合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尝试,开始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他1932年出版的代表作《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强调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来解释和统一马克思一生的思想。1933年马尔库塞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次年移居美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以后,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一起致力于发展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并且开始力图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哲学基础。这是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性与革命》(1940)中。1940年马尔库塞加入美国国籍,并在法兰克福迁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主持工作。1942年到1950年间,作为一个研究分析家曾先后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国务院任职,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1963~1964年,在耶鲁大学做访问教授讲授历史。最初在布兰戴斯大学获得终身教授职位,退休后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与圣地亚哥大学的哲学教授。1966年被柏林自由大学授予荣誉教授。一生所获得的最大声誉是在新左派运动时期。二战后,他重返教坛,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勃兰第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50年代以后是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力图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以批判理论为指导,揭露现代文明对人的爱欲压抑的不合理性,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极权主义,号召人们对种种控制和压抑形式进行彻底反抗和大拒绝,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同时,马尔库塞为这场革命的结局,为未来社会描绘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蓝图。这一时期马尔库塞的思想进入成熟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阶段的理论著述十分丰富,重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单向度的人》(或翻译为《单面人》)(1964)、《论解放》(1969)、《反革命与造反》(1971)、《审美之维》(1978)。60年代中期,马尔库塞的理论与新左派相结合,形成了60年代末西欧、北美的声势浩大的学生造反运动。马尔库塞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 “青年造反者之父”,甚至被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 (Marx、Mao、Mar-cuse)。 1979年7月29日,他应邀赴西德讲学,在途中逝世于施塔恩堡,享年81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