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拉喀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拉喀什分类:【文化精萃】 座落在大阿特拉斯山西麓的马拉喀什,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门户,也是摩洛哥的一座历史名城。旧城由优苏夫?伊卜恩?塔舒芬建于1062年,那里曾是往来商队汇聚的地方。中世纪它曾两度成为都城。新城建于1913年。马拉喀什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故享有“南方明珠”之誉。城边一片片葱郁的棕榈树林,把古城装点得更加生意盎然。沿着旧城的红城墙边漫步,使人仿佛又回到中世纪遥远的年代。巴希亚宫和巴里宫是马拉喀什杰出的古代建筑,然而最吸引游人的古迹则首推图比亚清真寺的高达66米的尖塔。这座高塔是由建造拉巴特的哈桑塔的亚库卜、埃勒、曼苏勒于1195年所建,以纪念战胜西班牙人。由于建造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9600多袋各贵香料,所以它的墙壁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至今仍香气四溢,故人们称其为“香塔”。据说当年香塔严禁攀登,以防人们偷窥王宫后院中的嫔妃,唯有报道时间的盲人才不受此禁令的约束,能够登塔呼唤教徒按时礼拜,这大概是因为盲人看不见东西的缘故吧。香塔附近有个杰马?埃勒弗纳广场,每当午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观看广场上的露天演出。在人群围起的一个个圈子中,有令人心惊的耍蛇,有惊险绝伦的杂技,有充满民族色彩的轻歌曼舞,有说书人在讲娓娓动听的故事……。场上观众的喝采声、惊叹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直至日落,人们四散开去,广场才又变得清静下来。广场周围市面繁华,一座座平房和二层小楼密集在石铺的街巷两旁。呈现一派古朴的风貌。街道两旁摊铺林立,货物充足,挤满头缠白巾、身着长袍的阿拉伯人。漫步街头,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扑鼻,原来街上每隔不远便有一家中古式的露天饭铺。在这里,可尝到非洲特有的佳食――手抓饭。人们把捣成粉的苞米用开水烫熟,和成大团后,放在掌心上揉成小条,泡在用西红柿、洋葱、青椒、盐等制成的味汁中便可食用。但是,抓饭必须用右手,因为阿拉伯人认为,只有右手才是善美和洁净的。 摩洛哥历史名城和游览胜地,座落于大阿特拉斯山西麓,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门户。城始建于1062年,历史上曾是摩洛哥几个王朝的都城。它是沙漠边缘林木葱郁、花果繁茂的绿洲。这里多名胜、古迹和园林,素有南方名珠之称。公元1195年建造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艺术之一。寺顶的尖塔高67米,富丽堂皇。据说砌尖塔时,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有960多袋名贵的香料,所以尖塔至今仿佛散发着阵阵芳香。城东是有700多年历史的阿盖达尔橄榄园,长3.2公里,宽1.5公里。间有小块柑橘园和杏园。园中还有6个清澈见底的巨大水池。城内有十六世纪萨阿迪王朝时代的圆顶陵墓、十九世纪的巴希亚王宫以及达西赛义德博物馆等。香塔附近的杰马?耶勒?弗纳广场经常有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地方特色的歌舞、杂耍,每年5月还在这里举行民间歌舞联欢节。东郊大阿特拉斯的雪景和瀑布,更是壮丽动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