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甲分类:【传统文化】 ①清代一种衣式。或称背心、坎肩,亦称半臂(实是无臂)。其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马甲”,也叫“军机坎”,满族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系满语好汉、勇士之意),即多纽的背心。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着此马甲。按例本用皮制,衬于袍套之内,若乘马行走累热时,即探手于内解掉上排纽扣,再曳下使仆从解二旁纽扣拉引而脱之,可免换脱外衣之累,后穿在外面,俗谓之“十三太保”。单、夹、棉、纱都有。其式短小,只及腰下,有琵琶襟、大襟、对襟诸式。四周和襟领处并镶以异色边缘。奴仆等则用红、白鹿麂皮为之。其他人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苏州地区人喜用黑色,后也改用他色。②保护战马之铠甲。亦称马具装、马铠。由护马首之面廉、护马颈之鸡项、护马身之甲身、护马颈及胸之荡胸、护马臀之搭后几部分组成。③清八旗制的兵丁名称。清代将八旗兵半数集于京师,按照兵种,分为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皆独立编营。马甲每月每人饷银为3两,米48斛。 中国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又称马铠,商周时期的皮马甲用于保护驾车的辕马,由保护马头和躯干两部分构成。秦汉以后的马甲用于保护骑兵的战马。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全副马铠。南北朝又普遍使用了保护战马的具装铠,用铁或皮制成,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六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保护马的头、颈、胸、躯、臀、尾六处。宋朝的具装铠只有前五部分,没有保护尾部的寄生部分。至明清时期,马甲已停止使用。日本和朝鲜古代军队装备的具装铠,受中国的影响较为明显。 又称“坎肩”。清代的一种服式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马甲样式很简单,无袖,多身长至腰或身长过膝。穿在衣服里边或套在长袍外边。男女都可穿著。女式马甲缀有各式花边,有的长与衫同,称为长马甲。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马甲,称“巴图鲁”坎肩 (“巴图鲁”,满语为“勇士”之意),在京师的清朝八旗子弟中很流行。亦称“一字襟马甲”,即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横排纽扣,共13粒。两边腋下也有纽扣,穿脱方便。早先朝廷要官多喜穿著,故又称“军机坎”。后八旗子弟为抖威风,在其两边的哑褴处,加上两只袖子,称为 “鹰膀”。此种 “鹰膀褂子” 只宜于乘马,步行者不能穿著。马甲除一字襟外,还有琵琶襟、大襟、人字襟、对襟、直翘等式样。马甲穿著美观实用,所以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今日所穿的背心即由此而来。 又称马褂、架架、马架。无袖,形如背心 (背心为钻穿,前后无开口),前开,对襟,可扣,穿脱简便自如。这种马甲,一般用细色布或绸料做成,前后都绣花,镶做彩花边。绣花多为 “娘娘 (女娲) 坐莲台”、“莲里生子”、“贵子执花”、“婴戏图” 等,洛川、子长、黄陵、商洛山区一带的童架架后背心还有贴花“执花子”。传说洛川、黄陵一带多狼,狼撵娃把布娃娃当真的叼走,孩子可免祸。实际上是农村妇女寓意守魂的崇拜物。子长、延川一带还给马甲背面绣一种瓜子娃娃 (在红布上用白瓜子贴成脸或四肢,用彩线连蔓做贴而成),以5个或7个或9个为一组,寓意 “无灾无难”。陕北一带,“瓜瓜豆豆” 一直是家庭人口繁盛的同义语。在众多马甲中,西安及西安近郊县的彩绉丝绸马甲以其做工精细、浑巧和色彩斑斓而闻名中外,在省城西安及临潼骊山、秦陵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市场上时而可见; 乾县乾陵旅游区则风行另一种古香古色的马甲,招徕游人采购。 马 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