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马褂

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一种服饰。套穿于长衣袍衫之外。较外褂为短,长仅及于腰。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袖口平,不作马蹄式。对襟马褂始尚天青色,至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公好着深绛色,人亦效之,谓之“福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作为正式行装,色用天青,官员谒客时亦服之。袖窄身长者,亦称长袖马褂。当时有“阿娘袋”,后又有“卧龙袋”之称。大襟马褂衣襟开在右,属便服类。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亦称缺襟马褂。马褂在嘉庆间往往用如意头镶缘,咸丰、同治间又作大镶大沿,光绪、宣统间在南方将其减短至脐部之上,色用宝蓝、天青、库灰,料用铁线纱、呢、缎等,或有用大红色者。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之外褂,后亦用作礼服。

清代男子上衣。一般穿在袍、衫的外面,长不过腰,袖仅及肘弯处,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据传马褂最早为征伐金川的傅文忠公的营兵所服,因喜欢其便捷,名之为“得胜褂”,此褂的流行色彩初为天蓝色,到乾隆末年,福文襄公喜欢穿深绛色,人争效之,后又流行泥金色、浅灰色等。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之分,其形制又有对襟、大襟、别襟之别,对襟马褂多作礼服;大襟马褂多作常服,一般穿在袍服之外;缺襟马褂又叫“琵琶襟马褂”,多用作行装。这些马褂多为短袖,袖口平齐而宽大。清中叶又流行窄袖马褂,非常便捷。马褂的种类很多,其中以黄马褂为最尊贵,非特赐不得服。能穿黄马褂的为以下三种人:①跟随皇帝“巡幸”各地的侍卫,他们是因为职任在身而穿,所以称为“职任褂子”;②行围校射时中靶最多或猎获物最多者,只在行围时穿,叫“行围褂子”;再次为在治理国家或战争中建立功勋的人,一般都是朝廷的要员或军队的元帅,他们的黄马褂可以随时随地穿用,所以称为“武功褂子”。得到此种褂子的人,按清制事迹要载入史册。这三种褂子的形制略有区别,前两种马褂均用黑色纽袢,后一种马褂则用黄色纽袢。除黄马褂为特赏外,一般天青或元青色马褂作礼服,深红、紫酱、深蓝、浅绿等可作为常服。马褂一般以绸缎和玄狐、紫貂、海龙、猞猁、倭刀、草上霜等的皮毛织制而成。有的为炫耀,将马褂反穿,将皮毛露在外面。马褂的领、袖边缘多有镶边,镶边又分阔边和窄边两种,清初,人崇尚窄边,清中期崇尚阔边,清末又行窄边,晚清马褂基本上不镶边。马褂初为达官贵人之服,到清中后期,在民间流传很广。

也叫“行褂”,满语叫“额伦代”。是清代较盛行的一种外褂。穿时套在长衫的外边。一般式样为圆领、对襟、有开?、有扣绊。长不过腰,袖仅掩肘,袖口平齐而宽大。这种对襟式的外褂,明代就有,但只限于骑马时服。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1393)记载: “禁官民与卒人等服对襟衣,惟骑马许服。”清朝,满族为骑射民族,穿此种外褂,骑马射猎,更为方便。按清朝典制,马褂是行服的一种。马褂的颜色依穿者的身份来定。皇帝至品官着石青色或红青色马褂。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御前侍卫等人穿黄马褂。此外,皇帝在春、秋、夏季出行、围猎时也喜穿用明黄色绸缎及纱制成的黄马褂。冬季的马褂则以海龙、玄狐、猞猁等皮毛为质料。马褂的式样有几种: 一为对襟马褂,又名 “得胜褂”。乾隆 (1736―1795) 初年,大学士傅恒征金川时,领兵常穿这种马褂,至得胜班师回朝后,仍经常穿着,并誉以 “得胜褂” 的美名。后在民间多作为礼服。二为 “大襟马褂”,此褂非对襟而右衽。四周以异色为缘。多用作常服。三为“琵琶襟马褂”,右衽短缺,袖与袍或衫皆平。亦称“缺襟马褂”。多用作行装。四为“卧龙袋”。此褂袖窄而对襟,袖长、身长。相传,某相国随驾出征,其母为其缝制这种不合规格的马褂御寒。相国感母恩,常穿在身。一日皇帝召见,未及更衣,被皇帝问起,便直陈其事。皇帝褒其孝心,命得服以入朝。并赐名为 “阿娘袋”,后来讹传为 “卧龙袋”。马褂缝制简单,穿着便捷,故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士庶文人都喜欢穿著。雍正 (1723―1735) 以后,渐渐变为一种民间性的礼服,延续到民国时期。

清对襟女马褂

穿在袍外的衣服俗称为褂。清代男子穿的短褂,清初时多用于出行,所以也叫“行褂”、“马褂”。马褂长与坐齐,袖长及肘,并以颜色区分等级。质料除绸缎外,还可用皮毛。一般加在长袍之外,袖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领袖边缘镶有滚边。马褂后来演变为一种便服,不分官庶,不分男女。马褂之中以黄马褂为最贵,非特赐不能穿。除此之外,多以天青或元青色为之。

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外面套穿的短褂。因初为骑射时所穿,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本为八旗士兵的“军装”,后来民间也逐渐流行,具有了礼服的性质。其基本式样为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袖口为平口,四面开禊,有扣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又有长袖、短袖、宽袖之分,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式样比较多。对襟马褂中间开襟,多作礼服,乾隆以后还美其名曰“得胜褂”。相传,满族经略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穿这种马褂,故被誉为“得胜褂”,传至民间以后也以此为名;大襟马褂右边开襟,襟边用异色,多作便服;琵琶襟马褂多作行装,因右襟短缺,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而得名。马褂以黄色为贵,皇帝多用明黄色,其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黄马褂,正黄旗的官兵可穿金黄马褂。随着满汉文化的交流,后来汉族男子也曾流行此装。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洲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注意:马褂与马甲、马衣不同,马甲一指马的护身甲,一指背心,即坎肩。马衣指养马人穿的粗布衣,即褐。《左传?定公八年》:“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注:“马褐,马衣。”《淮南子?览幂》:“短褐不完。”注:“短褐,处器物之人也。褐,毛布,如今之马衣。”据此则马衣即短褐,处器物之人所服,即劳役之服。《通俗编》云:“世俗以袍为马衣,制虽不同,而其名古。”可见,袍,褐、马衣,原来都是粗服,袍长褐短,故云形制不同。而马褂原为骑马时的外服,后又变为皇帝恩赐臣下的殊荣。如黄马褂。

满族男子穿在长袍外边的短褂。初为骑马时所穿,故名。其式较袍褂为短,长仅及脐部,袖长及肘,袖口平直,两侧开衩。有大襟、对襟、缺襟、长袖、短袖、宽袖诸式。对襟马褂多作礼服,色用天青或元青;大襟马褂多作常服,色为深红、浅绿、绛紫、深蓝、深灰等色;缺襟马褂,亦称“琵琶襟马褂”,多作行服。质材不一,因贫富或季节而异,有绸、缎、纱、呢及各种皮毛。领、袖、襟及下摆处,常常缘饰镶边,分宽边与窄边两种。有单、夹、棉、皮等多种,一年四季均可穿着。清初唯营兵服用,雍正年间服者渐多,后不分老少贫富,皆服之。长袍马褂,民间视为出门远行或喜庆年节不可缺少的礼服,直至民国年间仍此妆束。

亦称“胜褂、补褂”。满族服饰。多为平民穿。圆领、有开衩,衣长齐脐。衣襟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襟。袖均是平袖口,分长袖、短袖、大袖、窄袖。长袖至手,短袖如背心,大袖可代替行装,窄袖多作便服。分单、夹、棉多种。颜色随季节不同而有天蓝色、玫瑰紫色、深绛色、泥金色、浅灰色、天青色、库灰色、大红色等。行装多用天青色,夏天多用棕色。面料夏季为纱,冬季为皮毛。

清时满族男子服装,用作礼服。褂长及股,袖长及肘,对襟式,套在长衫之外。质料多为绸缎,以青色或灰色为贵。金黄色则为皇族所专用。皇帝近臣及侍卫所穿的黄马褂,是由于职务关系所穿的,称为 “职任褂子” ,不任此种职务便不能穿。皇帝对臣下赏赐一件黄马褂,便是极大的恩宠。马褂本是骑马时穿的外褂,增减方便,既能御寒,又利于骑射。后为满族男子普遍穿着的常服。清迄解放前,汉族男子也用作礼服穿着。此外,缺襟袍、战裙及短褂亦称马褂。

又称“行褂”,外出时穿用,长仅及腰,袖口宽大,便于骑马,所以称“马褂”。入关之初限士兵穿用,后成为常人便服。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缺襟的区别,对襟马褂多为礼服,大襟马褂为常服,缺襟马褂多作行装。礼服马褂多用天青或元青色,常服马褂多用深红、浅绿、绛紫、深蓝、深灰等色。领口和袖口多有镶滚,晚期消失。马褂的质料除绸缎外,还有皮毛,如玄狐、紫貂、猞猁等。乾隆、嘉庆年间,翻毛马褂(兽皮毛露在外面)非常流行。

清代妇女服饰

男子常服,一种短褂衣衫,长及腰部,平袖至肘,两侧开衩,领、袖边均有镶饰。马褂式样有多种,主要有黄马褂、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缺襟马褂四种,以黄马褂为最贵重,非皇帝特赐,不得随意穿着;对襟马褂一般用作礼服,颜色多为青色;大襟马褂为日常休闲装,衣襟开在右侧,两侧开气,衣长及腰,袖长及肘,四边以异色镶边,一般用深红、浅绿、绛紫、深蓝、深灰等色,常套穿在长袍外面,配成男子套装;缺襟马褂也叫“琵琶马褂”,是罩在长袍外的行装,多在隆重场合穿用,平袖至肘,衣长至腰,右襟下端短缺,另补一块,用纽扣连接,因形似琵琶而得名。马褂用绸缎或各种毛皮缝制。长袍马褂后来被人们推崇为节庆服装,汉族、蒙古族、回族也穿这种服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少见这种服装。

一般是套在长袍之外穿用。它身长齐脐,袖长齐肘,四面开衩。马褂的面料都采用绸缎,有棉的,也有里边挂皮毛的,冬天时套在长袍外面穿用,既方便实用,又可御寒。清代前期的马褂,式样有一字襟、对襟、琵琶襟和大襟之别,袖子又短又肥大,袖口齐平。清代末期,则只流行对襟式样,且袖子很长,一般要齐到腕部,身量也变得很紧。还有一种马褂类似于坎肩,对襟,有领无袖,一般是夹的或棉的,浅色相对较多,为年轻人所喜欢穿用。在夹马褂和无袖马褂中,大多都带有镶滚。老年人穿马褂多选用团花图案,年轻人则多选用散花图案。一般文人很少有穿马褂的,只有在祭孔的时候或上年纪的人做生日接受晚辈祝贺时才穿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长袍和马褂都是配套穿用,马褂的颜色要求必须深于长袍,否则会被认为人性轻浮。这种长袍与马褂相配的穿法已成为清代男子服饰的一种模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