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非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韩非子文集。战国韩非(约前280—前233)撰。二十卷。韩氏出身韩国贵族,荀况弟子。曾向韩王建议变法,不纳,著书十余万言。秦始皇读其书,欲用其人,逼韩王遣非入秦。入秦后,被李斯、姚贾陷害,死于狱。全书五十五篇。继承先期法家思想,吸收荀子和道家理论,反对礼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反对复古,强调因时制宜;承认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要求以事物本身的征验为认识的基础。文章风格廉悍峻削,明切犀利,锋芒尖锐,议论透辟。《五蠹》、《孤愤》、《说难》等代表作,篇幅宏大,周密细致,为说理文新发展。善用寓言,巧设譬喻,形象生动。“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成为古代寓言名篇。内、外储说诸文,开后世连珠体的先河。尚实用,轻藻饰的主张,对古代文论颇有影响。此集非全为韩氏一人之作,杂有后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有《四库全书》本。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可参考。 181 韩非子先秦法家重要著作。本书反映了韩非的政治思想,以“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今世争于气力”的历史进化观点为根据,反对儒家的“德治”与“礼治”观点,继承、发展并综合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提出集大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体系,并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如加强君主专制,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重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等。这对秦之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起过指导作用,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9 韩非子先秦法家重要著作。战国时期韩非著。全书20卷,包括孤愤、五蠹、说难、内外储说、说林等55篇。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韩非继承、发展和总结前期法家各派思想,集其大成地提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在当时即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秦始皇建立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和秦王朝奉行法家理论指导立法和司法活动影响极大。本书是了解韩非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依据,后世有多种版本行世。 《韩非子》hanfeizi先秦论说散文集。韩非著。韩非(?—公元前233),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余万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狱中。 韩非子《韩非子》全书五十五篇,大部分是战国时韩非所著,少数篇章为后人增补或由它书窜入。全书十万余言,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此书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申不害的 “术”,商鞅的 “法”,慎到的“势”的理论和实践,并加以发展,提出了以 “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统治术。尽管韩非认为“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尊文学的人主是“不明”之君,“多文学”是乱世的现象,文学观远落后于其社会历史观,但《韩非子》的散文成就还是非常高的。这些散文的特点是风格峻峭挺拔,笔锋犀利尖刻,分析细致入微,说理透辟精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是善于用寓言故事来阐明事理,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例如《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涸泽之蛇》、《南郭吹竽》等,往往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生动的形象,刻画出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集。今本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篇数相同,共五十五篇。在先秦古籍中,窜乱较少。仅《初见秦》、《有度》等少数几篇题为后人所作。重要的有《五蠹》、《孤愤》、《显学》、《六反》、《解老》、《喻老》、《扬权》、《说难》、《定法》等篇,在战国末已广为流传。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和李斯同学于荀况门下。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但未被采纳。对韩王“不务修明其法制”的现实政治不满(《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乃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秦王政读后,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为韩国出使秦国,为秦大臣李斯、姚贾陷害下狱,次年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子》Hanfeizi先秦论说文集。韩非著。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就学于荀卿门下。因见韩国日益衰落, 上书劝谏韩王, 韩王不听, 他退而著书十余万言。书传至秦国, 秦王发兵攻韩,迫使韩王送韩非入秦。后来韩非在秦国受李斯等人陷害, 死于狱中。《韩非子》共55篇, 全部是韩非自著,但有些篇目窜入了后人的文字。书中全面反映了韩非的法家思想。他反对复古倒退, 主张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治国方略, 主张以法治国, 奖励耕战, 富国强兵,特别强调加强君主集权,主张用严刑峻法、阴谋权术和权势地位驾驭臣民。这些主张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他们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实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议论文的成熟阶段。其中的文章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作者常常列举大量事实, 充分展开论述,条分缕析, 说服力强。他尤其长于驳论, 善于深入分析论敌观点, 抓住破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无法立足,然后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法家重功利, 讲实际, 书中的文章不尚空谈,不追求藻饰,但直率无隐,锋芒锐利,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敢想敢说的气魄。作者还善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寓言, 使作品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此书受到后代很多作家的喜爱, 为他们学习写作提供了楷模。《韩非子》的重要注本有清代王先慎的 《韩非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 《韩非子浅解》和陈奇猷的 《韩非子集释》。 韩非子战国末韩非著。后人编成。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对儒、道、墨诸家均有评述。注释本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韩子浅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 韩非子韩非的著作集。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其中有名人加入的文章。今存《韩非子》与汉朝时的基本相同。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特别是把法、术、势结合起来统治的主张。他的学说为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后世影响很大,更为秦始皇全部采用。韩非的散文,对寓言故事的运用已经进入自如的境地。其散文思想犀利,议论透辟,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在阐述一个重要论点时,他经常使用类似归纳的方法,即先举论据,再作论证,最后得出合于逻辑的结论。注本有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和梁启雄《韩非子浅解》。 韩非子即“韩非”。 《韩非子》《韩非子》20卷,55篇。战国韩非撰。内容为阐述韩非刑名法术之学。其文锋芒锐利,议论透辟,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善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于文艺性,对后世议论文发展有重大影响。《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四部备要》本。 《韩非子》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著作。全书55篇,大部分由韩非所著,《初见秦》、《存韩》等篇,恐出于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作者从实用功利出发,笼统地反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存在,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取消与“法”无关的其他意识形态。他认为文艺极大地危害法治,因而要加以取消。这与墨子的思想很接近。就文和质的关系说,他提出重质轻文的思想,认为“实厚者貌薄”,文胜则质衰,“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二者不可兼得,所以人们应该“处于实不处其华”,“好质而恶饰”,去“文”而“取质”。这一观点虽有重质轻文的偏向,但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注重自然本色之美看,也有其合理性。作为先秦理论散 韩非子韩非子hanfeizi又称《韩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本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司马迁说: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又说,秦王(即秦始皇)读《孤愤》《五蠹》等篇,极为赞赏。西汉刘自校书,羼入了几篇他人著作,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定《韩子》为55篇。是书整合了先秦法家思想,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观点,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作者还传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有清人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近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子浅解》等。 韩非子见 《韩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贵族世家,为韩国公子。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未见用。为总结往者得失之变,著《孤愤》、《五蠢》、《说难》等十余万言。秦王政读后,极为赞赏,被邀出使秦国。因上书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遭李斯,姚贾谗害,被迫服毒自杀。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综合前期法家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开成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出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难势》)其法治思想,以“强力”为前提,以君权至上为内容,以地主阶级的“功利”为目标,以 “唯暴力论”为依据,以适应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提出奖励耕战,厉行赏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等一系列政策。哲学思想继承荀子唯物主义,并改造老子的学说。明确提出 “理”范畴。“理”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法则,以与体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的“道”相区别。“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解老》) “道”寓于“理”之中,“理”体现了“道”。提出 “参验” 的认识方法,“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 《奸劫弑臣》)。强调名实统一,强调分析,验证。主张以“功效”检验言行。注意考查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认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五蠹》); “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显学》)。所写楚人卖矛又卖盾的寓言,为现在所用“矛盾”一词的来源。著作有《韩非子》 凡55篇。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著。西汉刘向校书,定《韩非子》为55篇。《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新唐书》、《宋史》的《艺文志》都收录20卷。《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与今本同。《史记》本传载“韩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各自成篇。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汇编成《韩子》。唐代以后,为与韩愈相区别,书名改成《韩非子》。韩非提出了一套法治理论;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3个阶段,提出发展的历史观。本书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法度)、术(谋略)、势(权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哲学上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韩非的著作受到秦始皇的赞赏,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基本模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