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昌回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高昌回鹘分类:【传统文化】 西北地区回鹘族政权。其首府在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故名。此即唐代西州,后称和州,故亦称“西州回鹘”、“和州回鹘”。九世纪中叶,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瓦解,其中一支西迁到此,与当地回鹘人汇合而建立此政权。其辖境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东至沙州(今甘肃敦煌西),西抵龟兹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南接于阗政权,北越天山准噶尔盆地,版图较为辽阔。其王称“阿厮兰汗”,一作“阿萨兰汗”,故又别称“阿萨兰回鹘”。所统有南突厥、北突厥、样磨、黠戛斯等众多部落,各部落首领乃封建领主,生产关系以领主制为主,租佃制也有所萌芽。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五谷、棉花、葡萄,以水源作灌溉和水碾之用。畜牧业也较发达,其地多马,“放牧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民俗好骑射狩猎。手工业主要有棉织业、丝织业、酿酒、赤盐、皮革制品、金属器具、玉器制作、雕版印刷等。 高昌汗廷的遗址现还残存,城址的平面布局,分宫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在北,内城在南,外城在东南,西南有寺院和坊市遗迹,整个格局与唐长安相接近。居宅多覆以白垩,城中多楼台卉木。其地气候酷热,每至盛暑,族人皆挖地穴以居,而王族则另辟北庭(今新疆奇台西北)为避暑胜地,所以汗王冬住高昌,夏居北庭。食品除谷粮外,“富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盛行火葬,而人多长寿。乐器有琵琶、箜篌等。人们喜以银或石为筒,贮水相射,或以水相泼为戏,以为可以消暑去病。春季游赏郊外,喜骑马矢射诸物,认为可以禳灾。主要使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宗教典籍,其雕版印刷品在吐鲁番盆地也发现不少。也或使用其他文字,如汉文、波斯文、突厥文、梵文、叙利亚文等,但大都用作宗教写经之需。主要尊奉佛教,高昌就有佛寺50余所,寺中保存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书籍,居民在春月里多群聚前往进香和游乐。同时也流行摩尼教、景教。高昌一带出土有各教的壁画、雕刻、塑像等宗教艺术作品,风格迥异,绚丽多姿。高昌城内还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治敕,缄锁甚谨”。其历书亦用唐开元历,可见对盛唐以来汉文化的仰慕。高昌回鹘在各西迁回鹘族政权中疆域辽阔,势力稍强,高昌王廷也为当时回鹘族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 北宋建隆三年(962),其国就有使者42人来朝贡。乾德三年(965),其可汗遣僧法渊来献佛牙、琉璃器、琥珀盏等物。太平兴国六年(981),又遣使来朝,宋太宗即遣王延德率使团答聘,回赐袭衣、金带、缯帛等物。其商旅常运特产硇砂、马匹、貂鼠皮、白叠布、绣文花蕊布、乳香等来宋地贸易,两国关系友好,经济交往密切。十二世纪中叶,臣服于西辽,西辽在其首府高昌置“监国”。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1209年,高昌摆脱西辽羁绊,称臣于蒙古。参见“使高昌记”。 亦称“西州回鹘”、“和州回鹘”或“阿萨兰回鹘”。因其首府设在汉高昌壁(今吐鲁番城东哈喇和卓,即亦都护城)即唐西州(后称和州)而得名。唐末回鹘族西迁吐鲁番盆地汇合后的一支。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辖境:东至哈密以东,西抵库车,北越天山达准噶尔盆地南缘,南接于阗、酒泉。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五谷、棉花及葡萄, 兼营小部畜牧业。首府除高昌外,另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破城子)辟为贵族的牧场及王室避暑之地。国王冬住高昌, 夏居北庭。高昌为当时文化中心, 木刻印书术和壁画艺术均甚发达。主要崇奉佛教, 兼信摩尼教、景教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历书用唐开元历。社会经济以封建农奴制为主,间有租佃制。十到十一世纪,与五代、北宋往来频繁。十二世纪中属西辽。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 中叶后为元朝直辖地。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后, 地属察合台汗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