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鸠摩罗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鸠摩罗什

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著名佛经翻译家。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七岁时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游历西域,遇莎车国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改学大乘,博通经论,名闻诸国。前秦太安元年(385)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秦弘始三年(401)被后秦王姚兴迎至长安,在长安译经并讲学。他在长安先后译出大量佛教经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他最先在中国系统地介绍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翻译出中观派的基本理论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他翻译的佛经译文流畅、表达清楚、也比较准确,使当时的佛经翻译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所译经论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他在长安所传弟子有数千人之多,其中有些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

后秦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龟兹(jiū cí鸠词,今新疆库车一带)人。7岁时随母出家。始习小乘,后改学大乘。弘始三年(401)后秦王姚兴出兵攻下凉州,罗什始被迎请入关,时年58岁。弘始四年(402),应姚兴之请住长安逍遥园西明阁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记载罗什译有35部294卷。前后译出《阿弥陀佛经》、《法华经》、《百论》、《大智度论》等经论。译经之暇,专以大乘教人。辩析义理,独具神解。弘始十五年(413)卒于长安大寺,时年70。所译经论为第一次系统地介绍大乘性空缘之学,影响极大,为后世三论宗、成实宗、天台宗、净土宗所依之主要经典。罗什门人号称3000,后世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

一译“鸠摩罗什婆”,略称“罗什”,后秦时僧人,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高僧传》载,“罗什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年轻时即博览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龟兹王曾为之造金狮子座。罗什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前秦十八年,符坚遣骁将吕光伐西域,破龟兹国,获罗什而归。后秦弘始三年,后秦王姚兴派人迎罗什至长安, “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弘始十一年,罗什卒于长安。在长安的八年,鸠摩罗什与弟子一起翻译了多部佛教经典,其中有《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经书。罗什所译经文,义皆圆通,朗朗上口,质量远胜他之前的经书译文, “众心惬服,莫不欣赞。”罗什对自己的译经能力亦颇具自信,曾说:“若传所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罗什死后,遗体在逍遥园被火化,薪灭形碎,果见舌不成灰。除了善律通经,罗什还料事如神,吕光携他东归时,曾于途中次军山下,将士已休,罗什以为驻扎地不可久留,劝吕光拔营,光不纳。“至夜,果有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吕光的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深得吕光器重。后张资病重,有外国道人称能治愈,罗什知其诳作,“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罗什以此兆言吕光,告资疾不可除。少日,资果亡。罗什为人神情鉴彻,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信仁厚,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姚兴恐罗什死后, “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此,罗什不住僧坊,被迫搬进姚兴替他安排的房舍中,并受丰盈之供。罗什作为出家人,须六根清净,不近女色,却又身不由己,因此,在他晚年,每至讲经,常自言如臭泥中生莲花,戒人“但采莲花,勿取臭泥。”罗什有弟子数千,著名者数十,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四人,成就最高,称为“什门四圣。”

―译“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意为“童寿”。十六国时后秦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母龟兹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出家。先学小乘佛法,后改习大乘,博通群经,名闻西域诸国。吕光破龟兹,携至凉州,滞留十数年,遂通汉语。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派人迎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入西明阁逍遥园,使僧肇、僧略等八百余众师事之,始大规模译经。僧?《大品经序》记当时译经情况云:“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即汉语),两释异音,交辨文旨。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十余年间,共译出《摩诃般若》、《法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大智度》、《成实》等论共74部384卷。(罗什译经数量异说很多,此据《开元释教录》)两晋十六国时,佛经输入日多,但旧译经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罗什译经,以意译为主,文句接近汉语,义理依据梵本,“众心惬伏,莫不欣赞”,史称“新译”。所译经论影响甚大,其中《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三论》为三论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法华经》被选为天台宗的“宗经”,《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随着这些经典的广泛流传,罗什在佛教徒中的声望愈来愈高。据传受教弟子有三千余众,著名者数十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融称“什门四圣”。事见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晋书》亦有传。

以翻译佛经闻名于世的高僧。与南朝的真谛、唐朝的玄奘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大翻译家。罗什祖籍印度,生于西域,母亲是龟兹国王之妹,幼年就随母出家,后出国拜访名僧,先学小乘,后改学大乘,二十岁在龟兹王宫正式受戒为僧时,已经是道震西域,名闻中国。道安在长安组织翻译佛经,听说罗什之名,曾劝前秦皇帝苻坚把这位西域名僧接到中国来。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率兵攻打西域,苻坚就专门嘱咐吕光,攻克龟兹后,立刻将罗什送往长安。吕光破龟兹,找到罗什,随军送他回朝。这时,苻坚由于在淝水一战中遭到惨败,各族首领趁机反秦自立,中原大乱,苻坚被杀,于是吕光就在凉州 (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的一部分) 南面称王,罗什也在凉州滞留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罗什学习了汉语,熟悉了汉地文化,为他日后的译经事业奠定了基础。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派使者迎罗什到长安,待以国师的礼节,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一边翻译佛经,一边教授僧徒。姚兴曾亲临听讲,甚至参与译校佛经。罗什在长安的十多年里,共译出佛经三十多部,其中有后来被中国佛教各宗派奉为基本经典的 《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金刚经》、《般若经》等。罗什的译文,文质兼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成为佛经翻译的典范,而这些经典对中国佛教产生的深远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罗什的门下,人才辈出,有 “四圣”、“八俊”、“十哲” 之称,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又把罗什译介的思想传到全国去,对中国佛教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后秦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7岁时随其母出家,从师受经。先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入西明阁和逍遥园主持译经。前后10多年问,共译佛典35部294卷,量多质高,一改过去译经朴拙之古风,而运用达意之法,被称为“新译”,开创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纪元。从他开始,佛教译经正式被作为封建国家的宗教文化事业,而由国家提供资金,组织人力。所译佛教典籍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依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对中国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形成有极大影响。后来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翻译成汉文的。参与罗什译场的弟子达800余人,从其受学听法的弟子多至二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称“什门八俊”,前4人则称为“什公四圣”,“四哲”、“关中四子”。其所传之学,被称做“关河之学”,名僧辈出,分布于大江南北。著作有:《实相论》二卷(已佚),《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即答慧远问大乘深义而成)、又称《大乘大义章》。另有《维摩经注》。

十六国时期僧人、方术家。天竺 (今印度) 人。有言其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罗什通晓阴阳历算等方术,并归依大乘佛教,有声名于西域。前秦王苻坚听说,派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获罗什,归还至凉州,苻坚被羌人姚苌所害,于是滞留凉州。能言未定之事,他预言一场大风是不祥之风,当有反叛,但不久自会平息,后来果验。后秦王姚兴派人从河西接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使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经,他和弟子僧肇等八百人,译出佛经384卷,介绍佛教经典。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当时人称 “四圣”。传说罗什还能表演法术。曾以五色丝作绳,烧为灰末投入水中,不久,灰聚浮出,复为绳。又曾与宫女交合生子,众僧仿效,罗什乃聚针盈钵,招来诸僧说: “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因举匕进针,与常食无别, 僧愧服。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文化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自然也是宗教盛行的地方,许许多多的宗教大师云集于此,讲经授法。素有“关中佛祖”之称的鸠摩罗什的宗教活动,在陕西文化史册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鸠摩罗什(kumāraJIVa,343―413),略称罗什,意为“童寿”。祖籍天竺(今印度),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境内)。罗什父母均出家奉佛,7岁时,他也出家学经。后来又到临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拜当地的著名佛学者?头达多为师,在其影响下,罗什脱离原来学的小乘佛教而改学大乘佛教。由于刻苦修行,他对大乘的造诣很快提高,并常常与人辩论佛学经义,每每获胜,于是在西域各国享有崇高名望。当时中国内地的佛学者和统治者也都十分向往。

前秦苻坚攻伐龟兹时,特别嘱咐其征西将军吕光把鸠摩罗什带回中国。后来,吕光在携罗什东归途中,得知前秦已破,便自立为凉王,留下罗什做参谋;而罗什也趁此机会学会了汉语,更加有利于他与中国人的交流。公元401年,后凉覆灭,罗什被后秦皇帝姚兴迎入长安,拜为国师。姚兴本人十分向佛,对罗什的佛事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在长安为他提供了数处传经的场所,鼓励他开坛讲法。姚兴不时亲临聆听罗什的讲经,还与之探讨佛学问题。姚兴对罗什极为崇拜,为罗什光大佛学做了不少推动工作。他为罗什专门安排了好几个地方译经,并选派全国各地僧人集于长安,协助翻译。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后秦佛学大盛,僧尼数量有很大增加,为此成立了管理全国僧尼及佛事的专门行政机构。鸠摩罗什周围聚集着大量的僧众,在他的带动下,一同译经、传法。

罗什在长安的11年(401―413)是他收获成就最大的一段时期。此间,他共译出佛经35部近300卷,而且所译佛经质量极高。译经中,对于以往翻译出现的问题亦随时加以订正,使之更加符合经文原意,做到佛经内容和译经语言上的统一。其所译佛教典籍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以后许多佛教派别所依据的佛典,大都是经他译成汉语的。如他所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就被以后的三论宗奉为主要经典,罗什因而被称为“三论宗之祖”。在译经、讲法过程中,跟随他的僧侣受到了很好的锻炼,许多有才智的僧人纷纷脱颖而出,如道生、僧肇、僧?等均是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出名的。他的弟子很多都成为南北朝时期各具特色的佛学大师。由于协助他译经的僧侣是从各地抽调而来的,他们把各自学到和领会的佛教经义带回本地传播,扩大了佛教在各地的流行和影响。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以及中原与西域,乃至中印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贡献,他是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后来他病死于长安,骨灰葬于西安户县的草堂寺,这也是他当年译经的主要场所,现供游人参观。

(Kumarajiva,344―413)又译作“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称作“罗什”或“什”,意译作“童寿”。后秦僧人,中国佛教著名译经家。龟兹国人,祖籍天竺。父鸠摩罗炎(Kumarayana),母耆婆(jiva),故名。自幼随母出家。初从临宾名僧?头达多学习小乘经论;后在疏勒学习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基本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改奉大乘,名满西域。“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龟兹城破,为吕光俘获,随之居凉州16年,学习汉语。后秦弘始三年(401),被后秦王姚兴迎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住逍遥园西明阁,主持译经,慕名而从者达5000余人。此后,与弟子相继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了大乘佛教空宗(中观宗)思想。译经总数一说为35部294卷,另一说为74部384卷。其译作既信且达,文美义足,众心惬服,莫不欣赞,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其中《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为三论宗主要经典;《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之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经典;《阿弥陀经》为净土宗“三经”之一。其译经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般若学研究,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以其融冶华梵的翻译文学新体裁开辟了一块新园地。与真谛、玄奘、不空(一说义净)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且雄踞其首。数千弟子中,名者数十人,其中僧肇、僧睿、道生、道融四人尤为杰出,被称作“什门四圣”。

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教学者,被后世尊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据《历代三宝记》、《佛祖通载》等佛教史籍记载:其父鸠摩炎,天竺人, “家世相国,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罗什的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的妹妹,娴淑颖慧,博览经史,坚忍有志,慈爱有方,20岁时生罗什,悉心教子成名。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西域四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罗什诞生于龟兹佛教文化极盛时期,7岁时随母亲出家,“从事受经, 日诵千偈”。9岁时,随母亲前往临宾国(今克什米尔境内)求学,路遇著名高僧盘头达多,拜其为师。盘头达多“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博”。罗什从其学道,承袭小乘体系。13岁归国,路过温宿,其地有一高僧,渊博善辩,欺罗什年少,相约论战,结果罗什战败了他,名扬西域,“诸国皆聘以重爵”。不久,罗什至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一带),莎车参军王子须利耶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什以宗而奉之”。从此,罗什接受大乘派空宗学说。回国之后,以其佛教经典烂熟于心之智,唇枪舌剑善于雄辨之才,大力宣扬大乘空宗理论。“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疑非凡夫”,对其“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龟兹国王“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其时,正当前秦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势强盛,遣大将吕光率师出关攻取龟兹。回师之日,奉命迎罗什入关。至凉州,闻苻坚已遭淝水之败,前秦亡。罗什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蛰居15年,悉心学习汉文,并致力研讨佛教经典梵文与汉文译注之差异,这为他后来从事浩繁的译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弘始三年(401),后秦国主姚兴迎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授书。罗什收弟子800,率领僧众3000,开始从事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在此之前,汉译佛经虽已日渐增多,但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罗什指出: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因而,他主张改直译为意译,力求其“达”;强调不失大义,以求其“信”,要做到:既信且达,义足文美。罗什译经庄重严谨,常“一言三复”,所译经文被门徒誉为:“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他译著的经典,数量惊人,主要有: 《大品般若》、 《小品般若》、《法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学说。罗什的译著,不仅对其后的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也都有借鉴意义。罗什的弟子僧肇、道生、道融、僧睿,都精通佛理,汉文学造诣深邃,号称“四圣”。罗什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辞世,临终前说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他所翻译的经论和翻译技巧,被后世视为楷模。因而,后人常以罗什与真谛(南朝梁人)、玄奘(唐代人),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

古代西域著名佛经翻译大师。龟兹 (今新疆库车) 人, 龟兹王白纯的外甥, 其父鸠摩炎, 其母耆婆。7岁时 (350年) 随母出家“从事受经, 日诵千偈”, 9岁时 (352年) 随母前往宾国 (今克什米尔) 求学, 12岁 (355年) 归国, 路过温宿, 与一高僧相约论战, 论战胜, 名扬西域。龟兹王闻其弃荣, 甚敬慕之, 自出郊, 请为国师。后奉命入关, 姑臧 (今甘肃武威) 蛰居15年, 悉心学习汉文, 并致力研讨佛教经典梵文与汉文译注, 401年至长安, 待以国师之礼, 请入逍遥园授书。收弟子800, 率领僧众3000, 开始从事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 共译74部1384卷。同时翻译了不少医药学著作, 除了母亲耆婆的 《耆婆五藏论外》, 还有《西域诸仙所说要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龙树菩萨药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四海类聚方二千六百卷》 等医药书籍, 还翻译了天竺国 (今印度) 的 《乾陀利治方十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 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