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鸦片战争后中原的天主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鸦片战争后中原的天主教分类:【地域文化】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于公元1842年签定了南京条约,开辟五口通商,打破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外国人凭着通商条约的规定,虽然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居留,进行商业贸易,但仍不允许传教。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廷在列强的压力下,同法国专使拉鄂尼签定了中法黄浦条约,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教的法令,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开办医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为天主教卷土重来大开方便之门。 鸦片战争后首先进入河南传教的是法国天主教遣使会。 遣使会于公元1625年创建于巴黎,以派遣教士往乡村向贫民传教而得名,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已传入我国。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苏会被罗马教皇解散,遣使会接管了中国教务。河南的天主教原属南京教区管辖,鸦片战争后,为了加强在中原地区的传教,建立了新的独立教区,为天主教会在中国四大教区之一,该教区的总教堂就设在南阳靳岗。自公元1844―1869年的25年,三易主教,在此期间,全为法国遣使会所掌握。 遣使会以南阳靳岗作为中心,向豫南各县扩张势力,数年之间,在桐柏、镇平、襄城、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商城、汝阳等处,千方百计地购买土地、民房,修建教堂,进行传教。由于中西民情风俗不同,更加上它反对尊孔敬祖,引起从农民到儒生的愤慨。豫南各县的监生、秀才,以至官府的衙役、地方的乡绅,多不满传教士的横行无忌和教徒的仗势欺人,尤其对他们抢购土地、进城修建教堂的嚣张气势,极力抵制,接连发生冲突。地方官府秉承朝廷旨意,遇事退让,多半袒护教士一方,更激起群众的愤恨,豫南地区的“教案”,一直延绵不断。 公元1870年,罗马教廷接过法国在河南传教之权,交给了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任命安西满为主教,来到靳岗,法国五名神职人员离开南阳。河南教区由法国遣使会转移到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管辖。外方传教会是西方各国天主教会派遣教士到国外传教的组织,意大利成立于1850年,很快就传入了中国,19世纪60年代,在卫辉、洛阳一带进行传教活动。 光绪八年(1882年),米兰外方传教会又在豫北林县的田家集,成立了河北教区,到1902年,继任主教梅若望,迁移到了辉县,遂改名卫辉教区。在这30多年中,天主教在河南的两大教区,都处于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的控制之下。 光绪三十年(1904年),意大利巴尔玛外方传教会来到了河南的襄城,以此作为据点,四出传教。至1906年,以河南中部和西部32县为基础,成立了新的教区。后来总部迁到郑州,名郑州教区,打破米兰外方传教会独霸中原的一统天下。 创立于公元1875年的罗马圣言会,在1879年就传入了中国。初在山东等地传教,逐渐深入到河南。1925年在南阳与开封之间的16个县传教,两年之后,就在这里成立了新教区。总部设在驻马店,后来迁到信阳,称信阳教区,它由德国教会主持,由于德人的介入,改变了意大利教会垄断河南教务的局面。 西班牙的重整奥斯定会,很早就传进了中国,1928年它在豫东6县成立了教区,主教堂设在商丘,称归德教区。加上1916年以豫东30县成立的开封教区和1928年以豫西16县成立的洛阳教区,河南全省共有7个教区,属于6个不同的外国教会所掌管。 在1933年,又由南阳教区划出4县,信阳教区划出3县,成立了国际教区,由王基之任主教,这是河南全省唯一由中国人任主教的教区。1936年,又从卫辉教区划出12县,成立了新乡教区,由美国圣言会米干担任主教。 河南境内近现代天主教,自1843年以来,到1936年为止,先后成立了9个教区,一直维持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