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鸿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鸿沟

分类:【文化精萃】

战国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公元前361年) 他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鸿沟”。把当时黄、淮之间的济、濮、汴、睢、涡、颍等水联结成水道交通网,从而大大促进魏都大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楚汉之争时,曾划鸿沟为界,沟东属楚,沟西属汉。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本于此。汉后改称狼汤渠,隋开通济渠即以此为基础。

古渠名。约于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曲折东经中牟北、开封北,再经开封城南又北曲,分为二渠。其一渠东南流,至淮阳入颍水,谓鸿沟。一渠东流,经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南,谓官渡水。秦末楚汉相争,“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即此鸿沟。

汉楚相争时双方曾以鸿沟划界。鸿沟:古河流,在河南荥阳县境内,东流经中牟县北。刘邦与项羽交战,项羽觉察到兵力不足,粮草短缺,汉将韩信又进兵袭击楚国,项羽很忧虑。汉王刘邦派陆贾去劝说项羽,要他放还太公(刘邦之父与吕后当时同被楚俘虏),项羽不答应。后来刘邦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羽,项羽就与汉王互相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间,项羽放还了太公、吕后,军内都呼万岁。乃封侯公为平国君。项羽解除攻事而向东归去。后比喻为明显的分界。典出《汉书?高帝纪》。

始称鸿沟,汉以后称狼汤渠(又作蒗荡渠、莨荡渠),魏晋后开封以上改称汴水,以下称蔡河。我国最早修建的人工运河之一。魏惠王九年(前362),魏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次年即开始开辟通往东南的运道。先从北面的黄河或荥泽引水入中牟县西的圃田(古大湖),然后从圃田开大沟东至大梁。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又从大梁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行,然后折而向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颍水,渠成。与上段之大沟统称鸿沟。鸿沟的开辟,联结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水道,初步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这不仅引来了黄河丰富的河水,而且圃田泽作为运河的天然调节水柜,进一步改善了航运条件,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楚汉相争时,曾以鸿沟为界,以后“鸿沟”也被作为分界的代名词。

秦汉时称汴河。战国魏惠王开凿的我国古代第一条南北运河。从河南荥阳东北黄河南岸,引黄河入颍水。秦时,以此河沟通江淮交通。秦末,陈胜、吴广占领鸿沟下游古陈国(今河南省太康县),扼住秦的粮道和南北交通。汉初,楚汉相争,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东汉后,鸿沟渐淤。宋元时曾动工疏浚。今为郑州西部的贾鲁河。

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五十年(公元前360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结济、濮、汴、睢、颍、?、汝、泗、荷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更著名的是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出于此。汉以后改称”狼汤渠”。又一说,河南荥阳县广武山上,有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在此对垒所建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汉所筑,东城为楚所建。两城间有一南北向的大沟,名广武沟,沟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沟内有鸿沟村。北面滚滚黄河,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形势极为险恶,是古代交通咽喉,军事要地。“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刘邦、项羽多年战争中,在此曾形成中分天下的局面,约定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中国古运河名。战国时魏惠王为称霸中原,加强与宋、郑、陈、蔡等国的联系,约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连接济、濮、汴、睢、颖、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中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运河的开凿,不但需要进行闸坝等工程的设计,还要掌握沿途地形、土质、水源、流量等情况,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表明了战国时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