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帝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帝陵

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黄陵、桥陵。传说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今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地均有纪念性附会墓冢。《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崩,葬桥山。”故后人多以桥山为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北部桥山上。因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形,故名。陵现高3.6米,周48米,砖墙围护,松柏环抱。正南有明代所立“桥陵龙驭”石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穹碑。桥山下有轩辕庙宇,占地10余亩。庙始建于汉代(一说唐代)。祭殿为主体建筑,设“轩辕黄帝之位”神座。园内最大古柏,高19米,下围10余米,号称“轩辕柏”,传为黄帝亲手所栽。汉武帝曾筑台祭祈,土台尚存。历代帝王清明时均派祭陵钦差祭扫。为全国首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传说中古代帝王黄帝的陵墓。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2里处的桥山上。黄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原居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后率部落迁居河北涿鹿附近,又与炎帝等部族融并,形成华夏族,因此被称为“人文初祖”。黄帝在位百年,111岁而终。《史记?五帝本纪》载: “黄帝崩,葬乔山。”传说黄帝出巡荆山 (今河南灵宝),忽然天气骤变,乌云翻滚,一条龙自天而降,请其“归天”。黄帝乘龙西行,当飞临桥山时,因思念百姓,请龙稍停。百姓闻知,纷纷赶来哭留,黄帝无奈,只得将衣冠留下,葬在桥山,黄帝陵就这样建起来了。陵冢现高3. 6米,周长48米,有砖墙缭护。墓前有碑亭,内有明代所立“桥山龙驭”石碑一通。再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 石碑。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 四字。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在此祭祀黄帝,筑台祈仙。桥山脚下建有黄帝庙,占地十余亩。进入正门便是祭碑厅,厅内竖立40多通碑石,多为御制祝文和历代重修陵庙的碑刻。祭碑厅后有一座绿瓦红釉的巍峨大殿,这就是黄帝庙的主体建筑――祭殿。“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悬挂正门上方,在大殿正中便是“轩辕黄帝之位”的神座。庙内遍植古柏,据县志记载,1936年黄陵编号的柏树有61000多株(今已有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就达3000株。庙门左侧,有一巨柏苍劲挺拔高19米,下围10余米,中围6米,当地人估计,至少有4000岁,可谓柏树之冠。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因此称为“轩辕柏”。柏树周身还有20多个树疙瘩,据说是黄帝升天时,将百姓送与他的干肉扔还回来,落在树上,就变成了这样,以作永久的纪念。祭殿前还有一古柏,树干斑痕点点,仿佛用钉钉过。传说汉武帝筑台祈仙时,中途将戎装盔甲脱下来,挂在道旁的一株柏树上,以后这棵树就长满了鳞斑,因此被称为“挂甲柏” (也称“将军柏”)。每逢清明,这些斑痕中还会流出树脂,结成串串晶莹发亮的小球,就像串串珍珠挂在树上。这些参天古柏和动人传说,更增加了桥山黄帝陵的庄严肃穆。除陕西桥山外,现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也都有黄帝的陵墓 (俱为衣冠冢)。

黄 帝 陵

谓水桥边不见人,摩娑高

卧麒麟。

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金代诗人赵秉文的诗句,形象揭示了陕西境内陵墓众多的文化现象。陵墓,既是保存古代文化的宝库,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在漫长岁月里,在陕西境内留下无数帝王嫔妃、王公贵戚、功臣名相的陵园墓地。每座陵墓都能开拓一个神异的世界,每座陵墓都能唤起无尽的沉思与遐想。

黄帝陵,又称轩辕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

据文献记载,大约四五千年前,在黄河中上游,即今陕西、甘肃一带,居住着长期保持族外婚关系的姬姓黄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则有太昊、少昊、颛顼、帝喾等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争夺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炎、黄部落战胜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并斩杀了蚩尤。据说黄帝与蚩尤交战的地方在涿鹿之野,即今河北省怀来县一带。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这种氏族间的斗争有密切关系,华夏文化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从黄河流域发展到海河流域,进而在中国北方不断扩展。炎、黄两大部落在战胜九黎部落之后合并,在黄河流域及海河流域地区定居,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黄帝被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因为黄帝号“轩辕氏”,华夏文化系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所以轩辕黄帝被神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看成是中国文化的缔造者。

相传黄帝活了118岁。一日出巡河南,有黄龙自天而降,说“请黄帝归天”,黄帝知天命难违,随黄龙而去,经过桥山时下驾安抚臣民。臣民牵衣不舍,于是得到黄帝衣冠葬于此,是为黄帝陵。陕西黄帝陵,座落在黄陵县北桥山之巅。传说当年沮水从山腹流出,山形似桥,故名“桥山”。今沮水绕山东流,似一玉带环山而过。山上松柏成林,郁郁参天,为陕北高原上一奇观。陵前有一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谓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又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陵位于山顶正中,西向南。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南侧有汉武帝祭黄帝祈仙的“汉武仙台”,高达数十丈。唐代诗人元舆曾作诗描述黄帝陵:

轩辕历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南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桥山脚下有后人建筑的“轩辕庙”,是历代人们依照汉代惯例祭祀黄帝的地方。庙近旁有古代留下的“黄帝手植柏”,10人合抱不住,距今4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史书说黄帝发明了衣服、舟车,而蚕桑、医药、宫室、文字等的发明,也都与黄帝有关。诚然,黄帝的真伪去向是历史学家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传说的黄帝葬地桥山现在全国也有好几处,但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祖先,需要他们心目中的“黄帝”,这却是不容置辩的最基本的事实。千百年来,凡我中华民族的子孙,多到此陵祭祀,以寄托念祖之情。在全国现有的几个黄帝陵中,陕西的黄帝陵是最负盛名的。

简称黄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第1号古墓葬。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黄帝陵寝处在满山古柏包围之中。陵坐北面南,冢高3.6米,周长48米,冢前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石碑上镌郭沫若题“黄帝陵”三字。陵前数十米路边立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西侧有一高台,旁有石碑书“汉武仙台”,相传为汉武帝征朔归来,在此祭典,筑台祈仙。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可远眺四周山水。古人赋诗颂桥山者颇多,对黄陵作了精彩的描述。明代诗人张丰山曾作《桥陵》诗曰:“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风阙迎仙鸟,渺渺龙车驻帝城……。”据勘查,桥山现有古柏8万余株,面积约占13000亩,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树达3万余株,其树姿优美奇特,可谓“高者参天,低者拂云。干亭亭以直上,枝丝丝而旋纹。叶丛蔚而攒秀,气??而吐芬。”《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1942年冬,蒋介石亲笔书写“黄帝陵”三字,手迹至今保存在黄帝陵保管所。1992年8月25日,规模空前的整修黄帝陵工程在桥山之巅展开,这项功在中华,荫及子孙的宏传工程是在广泛听取海内外所有华人的意见基础上确定方案动工修建的,按照规划,在黄陵对面的印台山将建立海外华人墓地,以满足他们“叶落归根”的夙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传为远古氏族部落首领。曾率各部落击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后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相传养蚕、舟车、指南针、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均创始于黄帝时代。黄帝陵传有多处,甘肃、河北、河南等地也有。但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故历代在此祭祀。陵高3.6米,周围48米,坐北向南,四周遍植古柏,郁郁苍苍。陵前有祭亭,亭中矗一石碑,郭沫若书“黄帝陵”三大字。祭亭后碑亭内有明代石碑,上书“桥陵龙驭”四个大字。稍南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碑。再南路旁立一碑石,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碑西有一高台,旁有碑曰“汉武仙台”,传为武帝征朔方归来,在此祭祀黄陵,并筑台祈仙。是为建台祭祀之始,历代均有修葺。仙台高数丈,势出林表,登台可眺望四面山水。山麓有轩辕庙,庙中有山门、殿庑等建筑,古柏成林,伟干虬枝,苍古肃穆。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来桥山祭陵,祭文有云:“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至伟业,雄立东方。”近年来,陕西省每年举行盛大祭典,海内外参加祭祀活动者日众。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黄帝的陵墓。又名黄陵,是“轩辕黄帝陵”的简称。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史书多称“桥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悠悠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黄帝号轩辕氏,相传他曾发明衣帽,建造房屋,令史官仓颉创造文字。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葬于桥山”。桥山在黄陵县东北二里,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衣冠冢之所在。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虽各有一座,但历代祖先祭奠黄帝墓,大都在这里。黄帝陵高3.6米,陵墓上也长满古柏,墓周48米,由砖砌的花墙围护着。围墙正面的碑上,镌着明代唐?所书四个行书大字:“桥山龙驭”,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的“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山下有轩辕庙,是历代祭祀黄帝的场所,据碑文记载,庙始创于汉代,其位置原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今址。庙貌恢弘,面积约10亩,现已整修一新。正门悬“人文初祖”匾额,殿内供轩辕黄帝神位。园内古木参天,苍劲挺拔,最大的高19米,下围10余米,传为轩辕黄帝手植柏,大殿前还有汉武帝挂甲柏。自汉以来,历代祭陵,庙内碑石刻有祭文。1937年四月,在延安的党中央,特派林伯渠同志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致祭黄帝陵墓。祭文由毛泽东、朱德署名,表达了我党号召“亿兆一心”共同抗日,“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坚强决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