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道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道婆

分类:【风俗文化】

大约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子里,有一个苦命的童养媳。她姓黄,由于从小死了父母,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

黄小姑在婆家,一年四季不停地干活,冬天挨冻受饿,还得用手剥棉籽,双手冻得红肿发紫,冻疮烂得像蜂窝,凄惨无比。

待小姑长大成人后,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恶婆婆便打算把小姑卖了送官。幸好此事被隔壁三婶得知,她忙偷着告诉可怜的小姑。黄小姑逃过了河,在一个道院中做了道女,大家都叫她“黄道姑”。

一日,道院中来了一位从海南岛崖州来的师姨,她千里云游,到此探亲。

黄道姑听师姨说起海南风光,谈起崖州盛产棉花、棉布,是棉纺织业的一个中心。她见师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确同本地棉布不同。想起自己在婆家用手剥棉籽,剥得指甲脱落的痛苦情景,萌发了亲自到崖州学习种棉织布的想法。她向师太、师姨说了此事,得到二位老人的同意,便随师姨到崖州了。

黄道姑到崖州后,很快就和当地的黎族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道姑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她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了纺织技术。

弹指一挥间,黄道姑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年。人们也都叫她“黄道婆” 了。

因思念故土,黄道婆决定回家乡看看。回乡后,她将棉纺的“扦、弹、纺、织之具”传入乌泥江地区。还动手改革纺织工具,创造了轧棉籽的新方法,用四尺长以绳当弦的大弓弹棉花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弹出一床棉被絮。她还创造了一种三锭脚踏纺车。黄道婆又把崖州人民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她毫无保留地向乌泥江人传授手艺。传说,她由于尽心为故乡人劳累,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家乡人感念她的恩惠,出钱为她买棺木收敛,安葬在乌泥泾东湾村的一块高地上。

此后,在松江、嘉定、太仓一带,种植棉花日益普遍,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纺织为副业,延续至今。

又称“黄婆”、“黄母”、“黄娘娘”、“黄道仙婆”、“黄小姑”。元朝民间著名的女纺织家。旧时民间信仰的神明。元、明、清时,浙江、上海一带棉纺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上海乌泥泾人。少年贫苦,沦落屋州(今海南岛)。元贞年间(1295―1296),搭海船回到故乡,带回福建、广东的棉种及播种方法。传授纺棉弹棉的机车制作方法。如脚踏车椎弓、纺车、去棉籽的轧机等。并广泛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巧,促进松江等地的棉纺业迅速发展,故被尊为“先棉”。相传黄道婆纺织的乌泥泾被,其上折技团凤,嫣然如写,闻名天下。当地人民深受其惠。所以,旧时上海、松江、太仓一带棉纺业皆奉黄道婆为祖师。并建有黄母庙,其庙祀沿续数百年而不绝。其祀像多为老妇人,或为青年妇女形象。元朝时,乌泥泾镇建有黄道婆祠,清代又多次翻修,重塑道婆神像。上海每年四月,黄道婆华诞之日,从业者献戏酬神,拜祭祖师,以祈本行业后继有人。

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龙华)人。年轻时曾流落海南岛崖州(今崖县),向黎族学习棉纺技术。元贞元年间(1295左右)回到故乡,致力于改革落后棉纺工具。制作了轧车,较手摘棉籽提高工效数倍。革新弹棉工具,以绳弦大弓代替小竹弓。将纺麻脚踏纺车改成三绽棉纺车,纺纱产量大幅度提高。总结出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布技术,使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乌泥泾被”运销全国。黄道婆死后,当地人感泣而共葬之,并建“先棉祠”以纪念。1957年重修其墓地,更立新碑。

宋末元初女纺织技术家。又称黄婆,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据传,幼年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多年。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元初(一说元贞年间1295―1296)返回故乡。时乌泥泾人已从闽、广学植木棉,然纺织技术落后,去子用手剖剥,弹花用线弦竹弧,工效低。黄道婆乃教棉农制捍、弹、纺、织之具,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所织被、褥、带、?(手巾),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案,色彩鲜艳。百姓争相向其学习纺织,生活日见富足,使当地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乌泥泾被”名闻天下。约卒于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民感其德,洒泪共葬之,立祠,岁时祭奠。上海县港口镇北曾建有黄母祠。

宋末元初纺织家、纺织机械家。嘉兴华亭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寒,幼为童养媳。南宋末,浮海抵占城,转辗至崖州。时海南黎族植棉、去籽、纺纱、织布、提花技术,高于江南。道婆从学,技艺精湛。居30年,于元元贞年间归乡。遂改进纺织工具及工艺,制成捍、弹、纺、织机械,传授错纱、配色、综线、藉花等技术,建立自辗子、弹花至纺纱、织布的系统工序,所织被、褥、带、?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案,灿烂艳丽,有若图画。松江遂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死后,乡人感泣,举行公葬,立祠享祭。其墓在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北东湾村。

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 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汉族。出身贫苦,曾为童养媳,流落海南岛崖州(今广东崖县),在黎族地区居住数十年,熟悉黎族纺织技术。晚年回乡, 改革棉纺工具。教人“做造杆、弹、纺、织之具”,传授黎族人民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改进了搅车、弹弓、纺车等纺织工具。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