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鼎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饮食器具。既可烹饪又可盛食,相当于现在的锅。始行于商周,盛行汉代。鼎有两种:一是三足、两耳。腹鼓的圆鼎,另一种为四足的方鼎。各个时期鼎有各异:商前期多为腹圆尖足,也有柱足、扁足的。商后期尖足鼎日渐消失,圆腹柱足和分裆鼎增多。西周后期柱足鼎渐少,蹄足形的增多。到汉代,鼎变成了一种烹人的刑具,把人扔进盛有沸水的鼎中煮死。鼎还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有“别上下,明贵贱”的作用。《尚书》中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中国最大的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方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古代烹煮用器。最早兼有炊具和飨具的功能。周代鼎分为镬鼎、升鼎、羞鼎3大类。周礼规定,天子9鼎,诸侯7鼎,卿、上大夫5鼎,元士3鼎。9鼎、7鼎称大牢(牛、羊、豕三牲俱全),五鼎称少牢(无牛,只有羊、豕),3鼎只有豕。初期鼎,腹下分3股,称为“足”,或体圆而足扁,或长方形,有耳、盖和4足,俗称方鼎。鼎的一般形状多为圆体,大腹,两耳对立于口上,或附于体侧,3足。腹以容牲肉。西周时又出现带盖鼎。鼎又为旌功或记绩的礼器。多用青铜制成,作为随葬的明器也用陶制。现已发现的铜鼎,大者高3尺多,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小者高不过4寸,如西周赢?(líng凌)德鼎。 公元前二千年中叶已有青铜鼎出现。它们可能是从更早时期的煮锅发展而来的,但它很快在国家祭祀中专用于盛特定祭品。人们相信是否拥有九鼎关系到对中国的统治。传说黄帝首创了这个象征,但事实上直到周朝才以九鼎来代替“九州”。 鼎的三足,表示三个宗教长老都支持皇帝。这些鼎即使丢失了一个,也是这个朝代要灭亡的预兆。今天,鼎的造型主要用来象征吉祥 (→宝物) 礼仪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