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鼓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鼓楼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设置大鼓的建筑物。流行甚广,城市或农村常见。不同民族,鼓楼的建筑形式也不同。汉族多宫殿式,少数民族多宝塔式。最为讲究的是侗族马胖鼓楼,其底部呈四方形,瓦檐多层多角呈宝塔状,下宽上尖,顶端两头置鹤等吉祥物。瓦檐九层,无层板,由底部至楼顶皆空心,一层一檐,每层有四个檐角,全用杉木,以凿榫相接,楼檐雕龙画凤,色彩斑斓。鼓楼用途,不同民族各异。汉族多用以报警、报时之用,而侗族则用以议事或娱乐之用。鼓楼起源较早,据五代马鉴《续事始?鼓楼》载,北齐多盗,刺史李崇令村置鼓、盗发为警,以后沿袭,至宋、明、清皆建于城。现在北京、南京均有鼓楼遗存,旧时主要用于报时。现今已成受国家保护的文物。 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地处中轴线上,与景山公园遥遥相对。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齐政楼,明初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旧址偏东处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现楼高50米,红墙绿瓦重檐3层,下层砖台高4米,楼基四周短墙相绕。四周南北各有券门3个,东西各1个。从蹬道门上69级台阶可到上层。原存放鼓24面和铜壶滴漏1只,用以计算时辰,后铜壶遗失,改为燃香计时,击鼓报更。更鼓高1.79米,直径1.5米,鼓面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刺破。故1924年鼓楼一度改为“明耻楼”。 位于蓟县城十字街北。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清顺治、康熙、道光年间曾大规模重修。鼓楼基座为砖筑城台,正中开拱形门洞,以通车马行人。城上建木结构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两大间,四周出斗拱回廊,青瓦九脊大顶,檐下悬“古渔阳”三字大匾额。渔阳郡为战国燕设置,秦统一中国后继之,郡治原在北京,隋朝东移至此。是天津地区仅存的城楼。 在南京市。俗称鼓楼亭。据《南雍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参与国子监的设计,规定“左列鼓架,右建钟楼”。翌年,即按此布局东(左)建鼓楼,西(右)建钟楼。清代初年倒塌,后在原台基上重建。为古代迎王、送妃、接诏、报时之处。楼分上、下两层,为重檐九脊顶城楼式建筑。下层为砖石筑成的楼台,宛似城门;上层为木结构建筑,原有报时的大小鼓、云板和点钟,以及记时的铜壶滴漏。尚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碑刻,内容为康熙皇帝南巡盛况及“圣谕”。1958年后,在周围叠石为山,广种花草,辟为鼓楼公园。 距钟镂0.5公里,位于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至今多次重修,因楼上悬鼓,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连其座通高33米。歇山式重檐三滴水,承以窝拱。基座为青砖砌成,宽52.6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券洞门,高、宽均为6米,南北深38米。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身上复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面润各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有走廊。楼上南檐下原悬挂着“文武盛地”四字匾额,北檐下悬挂着“声闻于天”金字匾额。前者系陕西巡抚张楷模仿清乾隆皇帝“御笔”所书,后者相传系咸宁李允宽所书。可惜两匾在十年文革中被毁。解放前,因年久失修,鼓楼早已残破不堪。现经人民政府多次修葺,重饰彩绘,面貌一新。如今西安文物商店设于楼上。楼北为北院门文化一条街,全为传统民族式建筑,古玩店铺林立,楼下每天有许多车辆从券洞中通过,附近更有化觉巷清真大寺,自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区,每天游人不断。 位于县城内十字街北。建于明。原有钟、鼓二楼,明天顺三年(1459),或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并为一楼。清顺治、康熙、道光年间均有重修。基座为高大砖砌墩台,中开拱形门洞。其上城楼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斗?回廊,朱柱青瓦,九脊歇山大顶。檐下悬有“古渔阳”匾额,因隋朝大业末年后蓟县为渔阳郡治(原在怀柔、密云一带)。唐为蓟州渔阳郡。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曾以范阳、卢龙、渔阳等六郡叛唐,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渔阳鼙鼓动地来”,即指此。现为天津地区仅存的城镇鼓楼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鼓楼、钟楼”的组成部分。位于地安门大街北端。古为城内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称齐政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于原址东23米处重建。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面阔五间,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南北各有三座券门,东西又各一券门。楼基为砖砌台墩,高约4米,四周围墙环绕。上层原置漏壶报时,后改用鼓24面,每晚八时正击鼓13响,作为“定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更鼓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宣统三年(1911)曾改名“明耻楼”,展出被毁更鼓等物。1922年改为通俗教育馆。现为东城区文化馆。楼内今存更鼓一面,上有八国联军所砍刀痕。 位于鼓楼岗。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清初上层坍毁,后重建。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时曾登览,次年于楼上立巨碑,并镌“圣谕碑楼”石刻。楼底层为砖石结构拱形无梁城阙状建筑,设三个通道门,四面红墙巍然。上层为木构重檐庑殿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24根巨大石柱环周擎立,楼上横额题“畅观阁”。楼内墙壁嵌有8尺巨碑两方,字迹已磨损,为明代遗物。原有鼓、云板、牙杖、点钟等均已散失。今存直径2米大鼓,年代难以查考。鼓楼高30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鼓楼之一,因建于高40米的鼓楼岗上,显得格外雄伟。登楼远眺,能尽收古城全景于眼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钟楼鼓楼的组成部分。位于西大街路北,距钟楼0.5公里,遥相呼应。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重修。楼上原有巨鼓。楼通高33米。歇山式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基座青砖砌成,宽52.6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券洞门,高、宽均为6米,南北深38米,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身上覆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面阔各七间,进深三间,四周有走廊。1949年以来多次修葺,重饰彩绘,焕然一新。鼓楼北为北院门文化一条街,全为传统民族式建筑,古玩店铺林立,附近还有清真大寺,自然形成情趣独特的旅游小区。 侗族独特的楼宇建筑形式。流行于侗族村寨,是种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建筑。为村寨中聚众议事、节庆集会和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场所。一般每个村寨的中央都矗立一座高大醒目的鼓楼。大的村寨,或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寨,有些大姓人家也合建鼓楼。一般楼高10余米,飞檐重阁、层层而上,巍峨庄严、华丽辉煌。矮的三五层,高的十一或十三层。式样以四、六、八角为多。四角者,八柱落地;六角者,十二柱落地;八角者,十六柱落地。柱头门面,雕绘祥龙彩凤;层阁外壁,彩绘民间故事连环画;檐角有雕塑的龙凤飞鸟,椽头嵌有小镜子;楼顶端塑造金瓜葫芦。鼓楼内不分层,一通到顶,于高处悬挂大鼓,供召集众人时擂敲。楼内大厅可容百余人,楼外一般辟有鼓楼场坝,且立乡规民约碑。较古老的是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较精美的是贵州从江县高增鼓楼。 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每个村寨中央,均矗立一座多层宝塔形鼓楼。较大的村寨,有的大姓合建一座鼓楼。一般楼高10余米,飞阁重檐,层层而上, 巍峨庄严。下为方形大厅,可容百余人。以贵州丛江县高增寨的最著,楼有13层,高达20余米, 全部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精巧严实。瓦檐塑有龙凤花鸟,秀丽多采。平时村民来此消闲说唱,逢年过节,在楼前广场上接待他寨来客, 举办赛歌和*“哆耶”跳舞等活动, 有“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之称。鼓楼顶端,置放桦树制作的大鼓, 由寨老掌握, 有事敲击聚众,于楼内议事,一当外敌入侵时,寨老击鼓告警, 各寨闻声赶来救应。 侗寨中最高大的公共建筑物。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楼进行。遇有兵匪来扰,鼓楼敲起报警鼓点,男丁们便携标背弩来此待命抗御。逢年过节,外村寨的歌队、戏班或芦笙队来访,全寨老少聚集在此迎客送客,对唱大歌,比赛芦笙,踩堂多耶,玩龙舞狮。也是群众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平时闲暇,人们聚此休息,叙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说古论今,讲东话西,成为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源于氏族时代的公房。从公房发展起来的鼓楼是在干栏基础上借鉴了汉族楼阁建筑的斗拱和飞檐构造,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代表性建筑物。为了有别于旧形式的公房建筑,就把这种吸收汉族文化创造的新型建筑也按汉语称呼为楼。鼓楼之称是因其楼中悬大鼓而近代才有的称谓。鼓楼曾遍布侗族地区,只在南部地区保留,几乎寨寨都有。一般以房族为单位建造,因而有的侗寨一寨有几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大多数为多柱式,或4柱,或6柱,或8柱以上,个别为独柱式。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从里往上多数没有楼层,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5层、7层、9层乃至17层不等,形式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三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屋顶主要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二种。攒尖顶的楼冠与楼身连接处多饰有花格棂窗或鳞状斗拱,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从总体造型来看,可以分为楼阁形和宝塔形二种不同风格的鼓楼。前者外形浑厚,轩昂伟岸;后者结构精巧,秀丽玲珑。三江、通道、龙胜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形,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形。 一种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流行于侗族。每个村寨中央,均矗立一座多层宝塔形鼓楼。楼高一般10余米,飞阁重檐,层层而上,巍峨庄严。下为方形大厅,可容100余人。以贵州丛江县高增寨的最著名。楼有13层,高达20余米,全部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精巧严实。瓦檐塑有龙凤花鸟,秀丽多彩。平时村民来此消闲说唱;逢年过节,在楼前广场上接待其他寨来客,举办赛歌和 “哆耶”跳舞活动。鼓楼顶端,置放桦树制作的大鼓,由寨老掌握,有事敲击聚众,于楼内议事; 当外敌入侵时,寨老击鼓告警,各家闻声赶来救应。 苗族的鼓楼,既有宝塔式的建筑艺术,又有苗族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它是用来存放铜鼓的,因可放芦笙,故又称为“芦笙楼”。 鼓楼的建造,是先将垫柱基石对称栽于建筑场地四周,再将巨柱和外沿垫地穿枋架于基石,向里倾斜,用内穿枋撑住各柱上部,形成圆锥形宝塔楼架。一、二楼无内撑穿枋,均用厚木板嵌装成多边外棱形椭状木壁。壁外雕琢花草田园、飞蝶牛羊、人物耕耘、吉禽展翅、龙鱼戏水、寨人吹笙等图案。人兽混杂,线条简练,粗细分明,颇有神话色彩。 三楼外壁,全是百目窗壁,室内架以檩子,建楼层以放铜鼓,上用枫木制成圆形楼顶。据说这是纪念远古始祖蝴蝶妈妈的标志。每层楼的屋檐,依次比下一层短,密覆瓦片,并在宽翘排檩臂的背上,用瓦片垒成龙脊,翘尾含珠,飞檐挡阳,叠檐滴水,保护楼身免遭日晒雨淋。苗族的鼓楼,除存放铜鼓、芦笙之外,也是议事、聚会的重要场所。 苗族的鼓楼玲珑俊秀,颇具民族风格。但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鼓楼今已荡然无存。一些村寨复建的鼓楼,风格形式已有许多改变。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文化的标志。侗族的传统文化大多与鼓楼有关,其建筑工艺也有相当高的价值,所以有时候侗族文化又被称为鼓楼文化。 侗族鼓楼系由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公房(dangckah或dan-gcwabx)发展演变而来的。就目前情况看,鼓楼主要分布于侗族的南部方言区,如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但从文献里可知,北部方言区(即天柱、剑河、三穗等地)也曾有过鼓楼。天柱县邦寨的 龙氏族谱《四体堂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邦村在天柱南三十里,宋之前为蛮酋所居。寨中建高楼,楼上置大鼓,以集临近,置大梆,以召村众,故名曰鼓村,亦曰梆村。今书邦以省耳。洪武时始归王化。” 从江县银良侗寨寨口的鼓楼 (张桂林摄) 鼓楼一般建在寨子中心或寨门附近。有的一寨一座,有的每个房族各建一座,因而一个寨子有好几座,比如贵州黎平的肇兴就有五座之多。鼓楼因为楼的上层悬有一个大皮鼓而得名。 从外在的形态上来看,鼓楼处于侗族村落的中心。在很多侗族村寨,木楼住宅环绕着鼓楼,或形成统一面向鼓楼的格局。有的村寨因一时无力建造新鼓楼,也得先建一座木房,悬上长木鼓以作替代。另外若有村寨因遭受火灾等原因,鼓楼被毁坏,一般也要在鼓楼地基上搭起一个简易的鼓楼,然后才能各自修建私人住宅,从这里也可看出鼓楼在侗族村落中的重要地位。在过去,集会议事、断案、制定乡规民约、对唱大歌等大小活动均在这里举行。它是侗寨的政治文化中心。侗族还有集体交往(村寨之间)的习俗,也是依赖鼓楼而得以实现。古时,若遇到兵匪来扰,鼓楼即擂响报警鼓点,寨里的男丁们便拿起武器立即到鼓楼待命抗敌。鼓楼也是寨民们休息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平时,人们劳动之余,都喜欢聚到这里,叙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逢年过节,当有外寨客人来访时,全寨老少就聚集到鼓楼和鼓楼前的平地上,接送客人,对唱大歌,比赛芦笙,跳踩堂舞和玩龙舞狮等。 鼓楼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整个建筑为木结构,采用穿榫衔接。底部是实际使用部分,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鼓楼上部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远远看去,如伞如松,为寨子平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重檐层数均取单数,有三、五、七、九乃至十五层不等。建于清代的从江高千鼓楼高十五层,是侗族地区最高的鼓楼。重檐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和八面倒水三种形式。每层都有飞檐,如展翅欲飞的大鸟。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庑殿式基本上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攒尖顶犹如伞形,有四角、八角等多种形式。顶盖与楼身的连接处,饰有花格棂窗或鳞形斗拱。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直刺苍穹。 根据造型,鼓楼可分为阁楼形和宝塔形两种建造风格。贵州侗族地区的鼓楼多为宝塔形。鼓楼绝大多数为多柱式,如四柱、六柱、八柱等,只有极个别的鼓楼是独柱式。迄今为止只发现贵州黎平述洞鼓楼是独柱鼓楼。该楼建于1921年,楼高12米,为五层四面倒水形。从外表看,该楼与多柱鼓楼无异,但从里边一看,则中间一柱到顶。大小不一的穿枋,纵横交错于中柱,使楼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体,酷似一把大伞,显得很别致。 鼓楼形式上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之分,内部则至少有四五十种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层叠在外侧的檐柱(瓜柱)的位置与主柱衔接上的变化。鼓楼的内大柱多以四柱、六柱、八柱为基础骨架,有四柱四檐、四柱八檐、六柱六檐、八柱八檐,以及下四上八的拆柱八檐楼等。鼓楼的骨架建立起来以后,再加盖椽木,覆盖青瓦及石灰浆。檐角雕刻飞禽走兽、鸾凤蛟龙;在檐枋下彩绘花鸟虫鱼以及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图案等,便形成了壮观的鼓楼。 鼓楼文化的保留,主要集中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其中又以从江、黎平、榕江三县为最。仅从江县内,就有九洞鼓楼群、千七鼓楼群、二千九鼓楼群、六洞鼓楼群、融河鼓楼群等五大鼓楼群,共有大小鼓楼113座。其中千七鼓楼群中的高千鼓楼高达15层,是清代遗留至今的最高一座鼓楼。九洞鼓楼群的增冲、信地的鼓楼则以民间文化特色最浓厚而著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