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鼻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鼻饮

分类:【传统文化】

僮、仡佬等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宋时盛行于荆湖五溪地区(今湖南西部沅江上游流域)、广西邕州(治今广西南宁)、钦州(治今广西灵山)、容州(治今广西容县)及姚州(今贵州织金西北)一带。其法:以瓢盛少许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侧有窍,植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至鼻窦,再循而下喉。饮时,口必噍鱼?一片,并配合口呼气,使水安然由鼻腔流入食道,而不会进气管。他们认为,此种饮法可凉脑快膈,尤其是夏天,凉爽为最。此法多用于饮水,或也有用以饮酒的。

壮族先民的吸饮习俗。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谓“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骆越人之后裔乌浒、僚人继续保持这种风俗。《太平寰宇记?贵州风俗)引《南洲异物志》载云:“乌浒,南蛮之别种也,巢居、鼻饮。”《魏书?南蛮僚传》亦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其口嚼食,并鼻饮。”到南宋范成大、周去非则载之更详,并明确指出流行于邕州溪洞和钦州乡下。这里历来是壮族及其先民的聚居区,不言而喻,鼻饮乃是壮族先民的一种特殊风俗。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器篇》中说,壮族不但以鼻饮水,而且“以鼻饮酒浆”。与范氏同时代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10中则说,壮族只能以鼻饮水,不能以鼻饮酒,好像他亲自见过这种饮水方式。他说:“邕州溪洞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窍,施以管如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止可饮水,谓饮酒者非也;谓以手掬水者,亦非也。史称(骆)越人相习以鼻饮,得非此乎。”明、清以后诸史家均非亲自见过,但云旧传而已。新中国建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民族调查,也未发现壮族民间存在这种习俗的实际例子。今录之以待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