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鲁经学大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齐鲁经学大师分类:【地域文化】 两汉时期,齐鲁地区由于先秦时期文化的中心地位和深厚的传统基础,学术仍保持优势。儒学的复兴、发展和传播仍以齐鲁为主要基地,经学大师也多为齐鲁人。如汉武帝时立的五经七家博士,八位大师中,传《鲁诗》的申公(兼传《谷梁春秋传》),弟子千人,其中为博士者十余人,至于大夫、郎中、掌故者以百数;传《齐诗》的辕固生,齐人,其弟子后学众多,活跃于两汉政治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尚书》的伏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亡之后,流亡出关。回济南后,因所存经书散失,且已90余岁,因老不能回京师,便以记诵口传教授《尚书》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非今山东省区,指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传》)其弟子用今文(汉代通行的书体隶书)记写下来,共28篇,称今文《尚书》,并为之传,成为《尚书大传》。伏生的传授系统是:伏生授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和伯,千乘今山东高青人),欧阳生创立今文《尚书》欧阳学,成为一家。欧阳生授千乘人倪宽;倪宽传欧阳生子,之后世世相传,其孙欧阳地余、曾孙欧阳高、高孙欧阳政,直到其八世孙欧阳歙,皆为博士,且教授数百人。张生济南人,受伏生《尚书》后,传鲁人夏侯都尉;夏侯都尉授族子夏侯始昌,始昌传夏侯胜,是为大夏侯《尚书》创始人。夏侯胜传从子夏侯建;建为小夏侯《尚书》的创始人。伏生之后为经学世家兼官宦世家,其子孙如伏理以《齐诗》授徒,为西汉高密王太傅;伏湛也以《齐诗》授徒数百人,为东汉司徒,封阳都侯;伏隆为太中大夫;伏黯著《齐诗解说》九篇,官至光禄勋;伏恭删定《齐诗解说》,定为20万言传世,并曾授徒常山,官至大司空;伏无忌奉汉桓帝诏与人共撰《汉记》,又采集文献,著成《伏侯注》,官至侍中、屯骑校尉;伏完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汉桓帝女阳安公主。 传《礼经》者为鲁人高堂生,高堂生传鲁人徐生,徐生传瑕丘(今兖州)人萧奋,萧奋传兰陵人(今山东苍山县)孟卿,孟卿传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后苍,后苍传梁人戴德、戴圣。戴德人称大戴,其《礼》世称《大戴礼记》;戴圣人称小戴,创有《小戴礼记》即今传之《礼记》。后苍还传沛人庆普。庆普之《礼》自成一派,称庆氏《礼》。 传《易》的是淄川人田何;田何四传至沛人施雠、兰陵人孟喜、琅邪诸城人梁丘贺,是为今文施氏、孟氏、梁氏《易》创始人。 传《春秋》公羊学者为齐人胡毋生和赵人董仲舒,胡毋生传齐人公孙弘。公孙弘在汉武帝时以布衣登相。董仲舒传东平嬴公,嬴公传鲁人眭弘(字孟)。眭弘传东海下邳人严彭祖和鲁国薛人颜安乐。是为《公羊春秋》严、颜两学派的创始人。 总之,汉武帝时,五经七家八位大师,除韩婴、董仲舒外,其余皆齐鲁儒生;东汉时五经十四家,其中八家来自齐鲁地区。此外,直传大、小戴、庆氏《礼》的后苍为郯人,直传颜氏《公羊春秋》的眭弘为鲁人。就严格师承家法的传授系统看,不论是西汉武、昭、宣、成时期,还是东汉光武时期,齐鲁经学大师都占学坛主导地位。西汉时期来自齐鲁的经学大家不论是在学术地位上还是在人数上都占绝对优势;东汉时期,随着经济、政治中心西移时间的延长,经学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学者向全国范围,尤其是关陇和中原地区分散,齐鲁地区人数相对减少,但与周围地区相比,仍然远远高于周围地区。据何耿镛著《经学概说》一书所列西汉著名经学家共19人,齐鲁地区占12人;东汉共18人,齐鲁地区5人。这说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不仅儒学成为大一统文化的主体,而且齐鲁文人为儒学的传播、发展和改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