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龙舟

分类:【传统文化】

①帝王所乘之舟。《资治通鉴》卷180“大业元年”:“上(炀帝)行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13.27米),长二百丈(“丈”当作“尺”。二百尺合59米)。”②民间竞渡所用之舟。即龙船,船头以龙为饰,故名。相传为纪念战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特于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划船竞赛。参见“龙舟竞渡”、“龙船”、“竞渡船”。③曲艺曲种。也叫“龙洲歌”。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大约有一百多年历史。一说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为渡船中“龙舟佬”卖唱时唱腔。演唱时,一人手执木刻小龙舟,胸前挂小锣、小鼓伴奏,边唱边敲,节奏自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早期只唱不说,后发展为有唱有说以及对唱等形式,伴奏除小锣、小鼓以外,还有弦乐。内容以民间故事、社会新闻为主。

也叫“龙洲歌”,曲艺曲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清乾隆年间由广东顺德的破落子弟所创,是水上渡船“龙舟佬”卖唱时的腔调;一说系天地会等团体为宣传革命而编创,与木鱼关系密切。演唱时一手执木雕小龙舟(舟上人物牵线可动),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演员除在渡船上卖唱外,也有沿街穿户演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早期只唱不说,现已发展为有说有唱,并有对唱等形式。伴奏乐器除锣鼓外,并有加用弦乐的。传统曲目以民间故事、社会新闻为主。辛亥革命前,有“社会龙舟”、“政治龙舟”,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作有《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解放后,粤语地区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广泛利用“龙舟”形式进行宣传活动。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带有龙形装饰的船。古代皇帝乘龙舟,《穆天子(周穆王)传》:“天子乘龙舟,乌舟”。北宋时期沈括《梦溪笔谈》记:“国初,两浙献龙船,长20余丈,上为宫室层楼,御榻,以备游幸”。从目前发现的龙舟图来看,这种船都雕琢精美,装饰华丽,充分显示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在民间,相传从春秋战国时起,直至今日,长江中游的汉族及西南地区的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都盛行在节日开展划龙舟的竞技活动。这种龙舟用优质木材制成,船形狭长,一般30米到50米不等,船身多精雕彩绘成龙形。由50个划桨手分左右两排并坐,一般由锣鼓开赛、指挥。长江流域每年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相传是为屈原招魂,场面极盛。

苗族的造船业历史悠久,工艺讲究,样式实用美观。龙舟是苗族龙舟节时水上竞渡的工具,它由三根独木制成的梭形母子船组成,配以龙头龙角,威武雄壮。母舟长约10丈,宽约3尺。子舟略短于母舟,宽2尺左右。母舟两边打眼,两只子舟一左一右连接母舟锁眼合为一体。这样在竞渡时,可使母舟平稳,并可供水手们乘舟划桨。

制作龙舟一般选用未经雷劈的老杉为料,而且忌用本地杉树,而选用外地杉树,以显示龙舟的珍贵。砍料时和具体制作动工前,均要举行庄严的民俗仪式。龙舟一般是一个自然村落或一个家支共用一只,因此粗活由集体完成。主墨师傅必须由制船手艺高明且熟悉民族风俗的本地木匠担任。其工艺流程是先将木料凿成槽形,再精制舟底和其他部分(程序可更动),然后再制舟腔。经精心琢凿、刨光、油漆,最后存放于龙舟亭里,阴干定型。到龙舟节时,用机关架连母、子舟身,使舟入水。

龙舟的头颈用一根自然弯曲的木料制成,以木料的根部为头,弯曲部分为颈。头高出舟身一丈左右,颈的曲线伸出七八尺长。颈部雕刻着密集的鳞片,涂上金、银、红、绿、白各种颜色,色彩鲜艳,嘴含宝珠,配以胡须和龙角,显得栩栩如生。颈根部有锁眼,锁于母舟头上,组成完整的龙舟。舟头竖有木柱,作挂皮鼓之用。舟尾留出一定面积供指挥手乘坐。龙舟涂有油料,防水耐用。龙舟节活动结束后,龙舟收置于龙舟亭内,头则放在鼓主家,或专屋存放,以便节日敬祭。

龙舟亭多建于靠近河岸处,呈长廊形,以便存放龙舟。龙舟亭用料多选取老杉。一般不让人进入亭内喧嚷戏谑,龙舟下水后,观众可在长亭内避日躲雨,观看龙舟竞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