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舟竞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龙舟竞渡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竞赛性娱乐活动。又称“赛龙船”,盛行于南方水乡。赛船细长,两人并排而坐即可,船头装饰龙头模样,船身彩画鳞片,船尾设龙尾状,故称龙船。赛时21人至25人一船。一人在船尾击鼓,其余人各持一桨,并排两行,一声号响,鼓声震天,击鼓人是一船指挥,划桨人随鼓声动作,甚是整齐,浪里飞舟,十分壮观,先达目的地者为胜。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传说为楚大夫屈原遭谗,于农历五月五日屈投汩罗江,黎民催舟相救而遗留此俗。故赛龙舟多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汉族端午节娱乐活动。早在战国时代已有此俗。《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而民间相传此俗是纪念屈原的。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古时,龙舟竞渡场面十分壮观,人们往往倾家出动,争相观看。此俗沿袭至今,方式因地而异。是日,汩罗江畔都要隆重举行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祭毕,才开始龙舟竞渡。到时,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人声鼎沸,鞭炮齐鸣,热闹万分。四川泸州地区,龙船上还有指挥者和擂鼓队。指挥者手执令旗,站在船头喊号子领唱。漳州、厦门在终点设有投标船,以鸭子为标。当龙船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鸭子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广西龙船有男子组成的,也有女子组成的,有用手划的,也有用脚划的。浙江各地的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桨声灯影。斑斓壮观。龙船比赛有一定的规矩,并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层次。

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竞技习俗。汉族多在端午节,傣族多在泼水节,贵州清水江一带苗族多在夏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举行。场地选在适宜用舟的江河湖面,岸边为开阔地,以容纳观众。按一定规则,数舟齐头并发,快速者为胜。每舟人数相等,除数十名划浆手外,配舵手和指挥,以锣鼓为号。场面激烈,观看者呐喊助威踊跃。为端午节和龙舟节的主要大型活动内容。原系中国古代南方越人之俗,六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越地传》:“龙舟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古越人所用典型器物铜鼓纹中多见龙舟竞渡纹,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铜鼓所见最为典型。汉族相传是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活动,记载始见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夏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古时竞渡场面声势浩大,唐张建封《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相望目如瞬。”宋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竞龙舟》述此俗颇详。明代有《武陵竞渡》专著,评述此俗由来及船式、人数、技艺等。今此俗犹存民间,并发展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称为“赛龙舟”、“龙舟大赛”。竞渡或竞赛期间,盛如节会,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商品销售活动,促进地区间经济贸易往来。

端午节竞技习俗,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地区的汉、苗、白、傣、布依、水等民族中。该俗首先与地域特点有关。江南水乡、河湖交叉,舟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又是重要的战争工具。此外,龙舟竞渡最早起源于民间的原始信仰。明?杨嗣昌《武陵竞渡略?竞渡考》:“俗传竞渡禳灾。”汉末魏晋以后为纪念屈原说所代替,把赛龙舟说成是为了捞救和祭祀屈原,也有的说起于越王勾践(见梁?宗檩《荆楚岁时记》)。竞渡时间多在端午前后,因地区习俗不同而日期略有参差。比赛时各地龙舟上都设有锣鼓,既鼓动情绪,又击点以整齐节奏,竞渡之日,江岸上,万人欢腾,声传九霄,江面上,一艘艘赛船如真龙出水,破浪飞驰。正如唐?张建树《竞渡歌》云:“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明代已有专著《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述竞渡之缘由、船式、人数及技术等。清代宫廷也仿效南方习俗,在西苑搞龙舟赛。今此俗仍存。

古代一种水上体育运动。龙舟竞渡起源于宗教活动,是为了祭祀河伯,以求得得到丰年和平安。在云南石寨山发现的汉代铜鼓上就刻有划船竞渡的图案,说明至迟在汉代已有了这项活动。隋唐时期,在江南地区龙舟竞渡十分盛行,时间选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届时,红旗招展,龙舟竞发,喧振水陆,观者如蚁,场面十分热烈,激励人心。龙舟竞渡也传到宫廷,很多皇帝都喜欢观看和组织这项活动。如唐穆宗、唐敬宗都曾多次在都城长安鱼藻宫观看龙舟竞渡。宋代在金明池设有龙舟竞渡的锦标赛,参加的有各类船只,规模很大,皇帝也要驾临观看。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把江南的龙舟竞渡习俗也带入北京,逢端午节时,内廷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明孝宗时礼部尚书吴宽就曾作诗描绘这一情景道: “欣逢佳节睹宸游,万岁山前御气浮。赤骠追风过上苑,黄龙戏水在中流。” 清高宗弘历也喜观龙舟竞渡,曾在圆明园福海令内侍进行比赛,“画船箫鼓,飞龙?首,络绎于波浪间”。

浙江余杭蒋村赛龙舟,不比速度,只比锣鼓声激昂不乱,比击桨整齐有力,比踩艄姿势优美,比龙头翘得高,比龙嘴出水量,比全舟渡手协力同心,比风格、意志、毅力,任由观众评说。每船十六人,十人执桨,一人把舵,一人踩艄,四人敲锣打鼓,其中一人执一彩旗。十名桨手第一对护龙头,以防碰撞脱落,第二对把船头,至险船尾舵手。三四对全力划桨,最后一对主要舀空后舱渗水。踩艄技术要求很高,船尾踩得越低船头就翘得越高,船头激起的浪头也越大,从龙头喷出的水也越多。能选上踩艄是青年最大的骄傲。姑娘这一天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物色意中人。竞渡的地方是深湾口,是三岔河口。传说从前这里年年遭旱,颗粒无收。后来大家在这里挖了个深湾,请龙王派子孙来此长住,老龙王见这里湾深水清,便派小龙王住在这里,从此这里风调雨顺。老百姓为感谢龙王恩泽,各处的龙舟每年便来朝拜一次。见《民间文学》82.5

端午节习俗。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船饰龙形,故名。文字记载始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但各地说法亦有不同,贵州黔东南地区认为是纪念一位舍身杀毒龙的老人;云南傣族人民认为是纪念前代英雄岩红娥;江南一带则传说是纪念伍子胥。古代竞渡场面十分浩大,州官、百姓悉临水而观,连深居简出的富家妇女,亦竞往观之。唐?张建封写有著名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其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 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相望目如瞬。”宋时有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日。明代已有专著《武陵竞渡》,详细记述竞渡之缘由、船式、人数及技术等。今仍盛行于汉族和傣、苗等少数民族中。据《中国民俗辞典》。

壮族民间体育活动。广西贵县、西林县西汉墓出土的四面铜鼓上都有多人划船图案。贵县出土的一面铜鼓上的船纹,每船6人,1人在前,手执羽杖,象是指挥者,后面的人都作相同的划船动作。唐宋时期,壮族地区龙舟竞渡非常盛行。唐诗人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描绘桂林龙舟竞渡说:“始安(桂林)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李商隐《桂林》诗也记述龙舟竞涉白石湫的情景:“神护青风岸,龙移白石湫”。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钦州竞渡兽舟,亦刳全木为之。”明人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的记载横县(横州)壮族的龙舟竞渡情况更详:“遇端阳前初一日即为竞渡之戏,至初五日方罢。舟有十五数只,甚狭,长可七八丈,头尾皆刻龙形。每舟有五六十人,皆红衣绿短衫裳,鸣钲鼓数人,搴期一人,余各以浆棹水,其行如飞,二舟相较胜负。迅疾者成胜,则以酒肉红帛尝之,其负者披靡而去。远近男妇老稚毕集江浒,珠翠绯紫,横炫夺目。或就民居楼屋,或买舟维绿阴间,各设酒,歌鼓欢饮而观,至暮方散。”明代以降,时至今日,壮族地区龙舟竞渡作为体育活动一直盛行不衰。

壮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广西郁江、漓江、右江、左江流域。时间一般在三月三、四月八或五月初五。舟长可达七八丈,头尾皆雕龙形。每舟参赛者有二十二人、三十二人至五六十人不等,但参赛的每舟人数必须均等。舟上以一人掌舵;一人敲锣为节,也是舟上的指挥者;余人以浆棹水。经商定赛程后,再划出平行或斜行的起点线和终点线。然后,由主持人发令比赛开始,参赛的每只舟即如脱弦之矢,向终点线飞奔,先到者为胜。壮族及其先民的龙舟竞渡自古有之。新中国建立后,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西汉铜鼓上,就有多人划龙舟竞赛的图案。贵县出土的一面铜鼓上的舟纹,每舟6人,1人在前,手执羽仗,像是指挥者,后面的人都作相同的划船动作,无疑是参赛的龙舟图像。唐宋之时,壮族先民的龙舟竞赛非常盛行。唐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诗中描述桂州(治所在今桂林市)的龙舟竞赛云:“始安(治今桂林)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李商隐在《桂林》诗中记述在白石湫举行的龙舟比赛也说:“神护青风岸,龙移白石湫。”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则说: “钦州竞渡兽舟,亦刳全木为之。”明王济(成化进士,曾任广西横州州判)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更详细地记载他亲眼见到今广西横县一带壮族民间举行的一次龙舟竞渡盛况:“遇端阳前初一日即为竞渡之戏,至初五日方罢。舟有十五数只,甚狭,长可七八丈,头尾皆刻龙形。每舟有五六十人,皆红衣绿短衫裳,鸣钲鼓数人,搴旗一人,各以浆棹水,其行如飞,二舟相较胜负。迅疾者成胜,则以酒肉红帛赏之,其负者披靡而去。远近男妇老稚毕集江浒,珠翠绯紫,横炫夺目。或就民居楼屋,或买舟维绿荫间,各设酒,歌鼓欢饮而观,至暮方散。”自明至今,壮族地区的龙舟竞渡,均为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

是湖南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2000多年来,湖南各地的龙舟竞渡活动,或为纪念屈原,或祈丰收、禳灾、送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省各地凡有河流和较宽水域的地方,每年端午节,或春插之后,或八月十五,均有龙舟竞渡,主要是比速度。1984年国家体委公布《龙舟竞赛规则》,并将赛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湖南省成立了“龙舟协会”,龙舟竞渡的规模日渐扩大。1988年端午节在岳阳举行全国“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后连年在岳阳举行“中国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除国内部分省龙舟队外,尚有不少国家派队参加。

端午前后,旧时杭州西湖有龙舟竞渡之戏。舟四五只,长各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有上下两层。船头上立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龙头太子由小孩装扮,立而不动,秋千则可上下移动。旁列十八般武器和各式旗帜。中央高,船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有数人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大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转圈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下水争抢,最难抢的莫如钱鸭两物。钱则入水即沉,鸭则下水游去,各舟争逐,大有可观。游船中有打十番锣鼓和吹弹歌唱者;棹舟者都裹五色巾,绣半臂,裸手足,运动如飞。游人坐船,敲打锣鼓,名曰“游短景儿”。清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官府禁止,其后西湖竞渡就不再举行。余杭部分村镇端午举行龙船竞渡。舟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平底小船,在船头插上一个龙头,船内持桨者8~10人,锣鼓手三四人,一人立于船头指挥,以船头溅水多少等评优胜;一种是帅船,船由中等轮船改装,搭起龙头篷架,挂上彩旗,龙头篷架精雕细刻,舱内配有鼓乐细吹,活动时,此船最后出现,周游一番即告结束。临平、塘西一带水乡人家,端午还要杀癞蛤蟆吃,表示对法海和尚的仇恨。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曾“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斗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