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门分类:【文化精萃】 (1) 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为黄河峡谷口。黄河自北而南,两岩石壁峭立,至此山开岸阔,冲峡而下,声如万雷,因形如阙门,故称“龙门”。又因传为大禹所凿,又称“禹门”。(2)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因龙门山(西山) 和香山 (东山) 隔伊水夹峙如门,故称“龙门”,也称“伊阙”,为洛阳南面之门户,自北魏至唐,在这里建寺凿窟。参见龙门石窟条。 山名。①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似阙门,故名。《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故又名禹门。《艺文类聚?鳞介》引辛氏《三秦记》云:“河津一名龙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后以龙门喻声望高者,喻仕途,或以指科举试场正门。汉代司马迁为韩城人,自称“生于龙门”(《史记?太史公自序》),后因以龙门为司马迁别称。②又名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相传大禹于此劈山导水,“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汉书?沟洫志》)。一说禹凿龙门系韩城龙门。 又名仙人桥。在江西彭泽县西南、龙宫洞洞门之外。一石屹立,高悬数丈,气势宏伟,宛如一座巨大门楼,为龙宫洞镇关把守,是天然地下艺术宫殿龙宫洞必经之门,故名龙门。远眺如卧象,山前中空部似象鼻;近望像单孔巨形大拱桥,又如一座绿色的大石门楼,门沿松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更有一溪清流从龙门中穿岩击石,点缀龙门风光。见《中国名胜词典》。 龙门为黄河的咽喉,又名禹门,在韩城北30公里处。这里两山耸峙,黄河奔流其间,出龙门一泻千里,昔人咏诗:“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据《韩城县志》载,龙门山石崖上,原刻有“龙门”二字,其大如斗,写于何时不知,现已无存。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今“禹门春浪”为韩城八景之一。旧时有东西禹庙,每年三月古会,两岸乡民云集。抗战时,庙被日军炮火击毁,仅留废墟。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千百年来,两岸交通仅靠木船轮渡,解放后陆续架起铁索桥、公路桥和铁路桥,交通十分方便。 位于市东北约25公里,亦名禹门。《尚书?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里龙门山东西夹河,相对耸峙,形如阙门。上游河谷狭窄,下游渐宽渐低,黄河从龙门喧嚣奔腾而下,声如惊雷。前人有诗云:“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禹门春浪”为韩城胜景之一。《韩城县志》载,龙门石崖上原摩刻有斗大的“龙门”二字,今已无存。两岸龙门山上皆有禹王庙,日军侵华时以炮火毁之。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冲要,往来唯靠舟船摆渡。近些年来陆续架起铁索桥、公路桥和铁路桥,龙门摆渡成了专供游人观赏景致的一项节目。 位于西山的罗汉山,濒临滇池。漫长悬崖峭壁上,凿有许多石室、石道、石栏、佛台、佛像,包括达天阁石室、达天阁小石坊、别有洞天、云海、石林、慈云洞、龙门石坊等。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士吴来清开凿,至咸丰三年(1853)竣事,这一巨大石刻工程持续了七十二年。首倡者吴道士一人即坚持不懈十四年。石道未开之前,这段路需攀铁索危蹬方能通过。云华洞前摩崖石碑有钱匡之书刻龙门工程始末。彝族文人那文凤有诗赞颂龙门工程:“万钻千锥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龙门内雕有“魁星点斗”,魁星足踏鳌背,提斗执笔,形象灵动。他如门楹、台案、供瓶、香炉及游龙等各种装饰,均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而又颇具天然之妙。“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石刻垂直高出滇池水面三百余米,站在龙门,恍若置身霄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