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门石窟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伊河两岸的龙门山(西山) 和香山 (东山)。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又名伊阙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四百余年,代有修建。现存石窟1,352个,龛750个,造像97,000余,题记3,680种,佛塔40余座。造像生动,技法纯熟,为中国著名艺术宝库之一。解放前横遭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盗窃,损失严重。建国后,设立龙门文物保管所,进行修整和保管。 著名石窟寺。为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又称“伊阙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龙门口。继云冈石窟之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始在此凿造石窟寺,延至唐五代,多所凿建,宋代后亦有续凿。其中以唐开元以前凿者为多。现存石窟1350多个,龛780多个,造像97000余尊,碑刻题记3600多种,佛塔39座。窟形较单纯,大都突出主像。造像艺术趋于世俗化。碑碣铭记为我国古代书体变迁史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近代曾遭帝国主义分子破坏,较小佛像大多失去头部,两块《帝后礼佛图》浮雕被盗走。解放后成立龙门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最大的、保留文字史料最多的石雕艺术石窟。龙门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因《水经注》有“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所以古称“伊阙”。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前后,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的不断营造,两山窟龛密布于伊河两岸峭壁上,南北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碑文刻石2700多块。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造像之精美、技法之纯熟,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合称我国三大艺术宝库。 大型洞窟以北魏和唐二个朝代开凿最多。北魏洞窟均在西岸崖壁上,代表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唐代洞窟,两岸崖壁均有,在西岸的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等。东岸的有看经寺等。 古阳洞窟顶及四壁遍雕佛龛,共约600多个。龛楣和佛像背光精美富丽,图案纹饰丰富多彩。阴线浅浮雕供养人行列图,姿态虔诚持重,形象逼真,有运动感。宾阳中洞两壁雕一佛、二菩萨,窟顶雕莲花宝盖和十个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莲花洞正壁雕释迦立像,高5.1米。窟内佛龛不仅数量多,而且雕饰精美,龛楣有尖拱、圆拱、屋檐拱等,纹饰有璎络、帷幕、华绳、云纹、巷草纹、几何纹以及宝相花、莲花等,刻工精细,富有变化。窟顶雕一大莲花,莲花两侧各有三躯凌空飞舞的飞天,与莲花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潜溪寺洞窟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须弥座上,面部丰满,神情睿智。二菩萨丰腴圆润,造型敦厚,为初唐雕塑的佳作。万佛洞窟壁满刻15000躯佛像,正壁阿弥陀佛端坐八角形束腰莲座上,背后雕54瓣内坐菩萨或供养人的莲瓣。窟壁还雕有伎乐人,伎人婀娜多姿,乐人各执乐器,形象均极生动。窟外雕观音像,亦娇媚动人。奉先寺洞窟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卢舍那佛高17.4米,结跏趺坐须弥座上,面容秀丽,微露笑意,为龙门第一大像。两旁的群像也都布局严谨,雕刻技法圆熟,体现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熟。据造像铭记载,武则天为建造此寺“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看经寺洞顶雕莲花藻井,上面浮雕飞天,姿态优美。壁下部浮雕29躯罗汉像,性格刻划入微,为罗汉群像的佳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