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首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首渠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汉武帝时发卒万人开掘,引洛河水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40里)。因商颜山(今陕西大荔县北铁镰山)山脚黄土受水浸蚀易崩,不能挖明渠绕山而过,遂发明井渠法,于山上打若干直井,“深者达四十余丈”,“井下相通行水”(《史记?河渠书》),使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之商颜山。此隧洞施工技术为一项伟大创举,很快推广。渠成后,五十余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促进了汉代经济发展。 今洛惠渠的前身,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创工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用井渠法开凿隧洞的渠道。大约在汉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间(前128~前117),庄熊罴上书建议开挖一条引洛水的渠道灌溉重泉县(蒲城县东南)以东大荔平原一万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万余人,历时10余年始成。渠自征县(今澄城县)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临晋(今大荔县)西仍入洛水。渠道至商颜山(今铁镰山)时,因黄土覆盖的山体土松渠道多次崩塌,乃改用凿井开渠法,最深井达40余丈,东至山岭长10余里,井下相通行水,开创了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井渠虽因隧洞施工形成,但形制和坎儿井相同,是中国坎儿井的祖先。相传开凿时掘到龙骨,故名龙首渠。北周保定二年(562)在临晋又重加开浚。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师度在这一带重新兴建灌溉工程,它不仅引洛水,而且引黄河水,效益更加显著。此后引洛灌溉相沿不断。 西汉时修建的引洛灌溉工程。它的渠首所在地的大体位置以及流灌地区和通过商颜山的技术方法,均与现代洛惠渠如出一辙。可以说,龙首渠是洛惠渠的前身。井渠引水法便是在修建这条灌溉渠的工程中创造的。此项工程,由庄熊罴建议,汉武帝征调一万多人自澄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因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无法通过,便改凿成井,在井下通水,穿过商颜山,因施工中曾掘出大量远古动物化石“龙骨”,故取名龙首渠。该渠的建成,使五、六十万亩盐碱地得到灌溉,而改良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约等于当时普通田产量的十倍以上。这对西汉王朝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史记?河渠书》云:“井渠之生自此始”。后来这种凿渠方法推广到新疆一带,成为“坎儿井”。据勘查,已在遗址上发现了7个竖井。部分试掘,1号井直径126厘米,在井内发现了绳纹板瓦、筒瓦及陶罐、瓮、盒、釜等残片。7号井直径124厘米,井深27.8米。各竖井之间的井距在100米左右。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因“穿渠得龙骨”而得名。汉武帝时为灌溉今陕西北洛水下游东岸一万多顷咸卤地,增加关中粮食生产,采纳庄熊罴建议,从征县(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境内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土松渠岸易崩,乃沿渠线布点开挖竖井,井与井之间凿隧道通连,构成穿过山岭的行水隧洞。洞长10余里,最深井达40余丈。发动兵卒万余,历10余年始通,北周时重加开浚。井渠施工法的发明和应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此法既扩大施工工作面,又利于隧通的通风、透光和出土,是一大创造。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