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伦renlun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包含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双重含义。这两种含义,在古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如古代伦理中提出的五种重要的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就必须遵守这样一些准则,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要求,子对父尽孝,臣对君尽忠,妇要顺从夫,长辈先而晚辈后,朋友之间要讲信誉。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亦道:“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而到了后来的思想家在孟子讲的五种道德关系之外又提出了师徒、同僚等人伦关系。伦理思想家们不仅总结了社会的人伦道德关系,而且还提出了人伦的典范、表率。孟子就说过:“圣人,人伦之至也。”认为圣人处理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达到了至上、至美的程度,一言一行都堪为人们的楷模。

人伦

中国传统儒学中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主要指人和人(父与子、君与臣、夫与妻、长与幼以及朋友)之间应当遵守的一些基本行为标准,是中国宗法制度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体现,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人伦

见“伦理学”中的“人伦”。


人伦

儒家伦理学基本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得。”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意近五伦、十义。参见“哲学”中的“人伦”。

人伦

古代五种社会伦理关系的统称。又作“五伦”。孟子说: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据传契颁五典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左传》文公18年),用以教化民众,故又称为“五教”、“五典”。后用来泛指社会伦理关系,《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篇》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嵇康认为礼规范人伦,“人伦有礼,朝廷有法”(《与山巨源绝交书》)。宋儒胡安国以夫妇关系为诸伦的基础,他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人伦之大本也。”(《春秋传》卷一)宋儒张载认为,人伦是“道”的出现的基础,他说:“人伦,道之大原也。”(《张子语录》下)

人伦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人伦关系。《孟子·腾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伦理关系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是维护不平等的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教条。二是指处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二国魏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伦有礼,朝廷有法。”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最高准则。孟子还提出了人伦的范型、表率。他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认为圣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达到了完美尽善的地步,一言一行都堪为人们的楷模。

人伦

关于人与人之基本关系的准则。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中国思想史上,孟轲最先提出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参见“五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