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口年龄构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口年龄构成

又称“人口年龄结构”。在人口研究特别是城市人口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一般将人口分为托幼年龄、小学年龄、中学年龄、劳动年龄、老年人年龄等几个年龄组。各年龄组人口数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

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壮族人口13383086人。其年龄基本构成如下:0至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38.86%,15至64岁成年人口占56.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4.92%。壮族分年龄组的构成如下:0至14岁组占38.86%,15至19岁组占12.51%,20至24岁组占6.65%,25至29岁组占7.9%,30至34岁组占6.07%,35至39岁组占5.09%,40至44岁组占4.77%,45至49岁组占4.22%,50至54岁组占3.59%,55至59岁组占2.78%,60至64岁组占2.56%,65至99岁组占4.92%,100岁及以上122人。壮族人口特殊年龄组的构成如下:不满周岁婴儿组占2.82%;学龄前儿童组(1至6岁)占14.85%;小学学龄儿童组(7至12岁)占15.33%;初中学龄人口组(13至15岁)占7.69%;高中学龄人口组(16至18岁)占7.61%;劳动年龄人口组:男性(16至59岁)占26.05%;女性(16至59岁)占23.71%;女性(16至59岁)占23.71%;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组:男性(60岁及以上)占3.25%;女性(55岁及以上)占5.8%;育龄妇女组(15至49岁)占23.09%。壮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一是年龄构成轻,主要表现为0至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和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的比重都较大。全国壮族0至14岁少年儿童占38.86%,比全国少年儿童占33.59%和全国汉族少年儿童占33.18%的比重均高;全国壮族人口中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51.37%,比全国20岁以下年轻人口占46.08%的比重高。二是年龄结构类型基本上属年轻人口型。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有四项指标,壮族的这四项指标数值如下:少年儿童系数38.86%,接近40%的标准;年老系数4.92%,在标准5%以下;老少比12.66%,低于15%的标准;年龄中位数19.45岁,在标准20岁以下。这些数值表明,壮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基本上属于年轻人口型。三是人口再生产的趋势基本上还是增加型。衡量人口再生产趋势有三项指标。壮族的这三项指标数值如下:0至14岁人口占38.86%,接近40%;15至49岁人口占47.28%,在50%以下:50岁以上人口占13.86%,超过10%。此情况表明,壮族人口再生产趋势基本上属于增加型,但开始出现向稳定型转变的势头。

人口年龄构成

安徽人口年龄构成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年轻型进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成年型(见表1-2-29)。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是:

表1-2-29 人口年龄类型 单位:%

年 龄 组国际标准四次人口普查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40以上30-4030以下36.0538.4136.1428. 39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4以上4-715-303. 702.374.085.39
老 少 比15以下15-3030以上10.296. 1211.3019.04
年 龄 中 位 数20以下20-3030以上23.0420.9620.1723.96


资料来源:安徽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少年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婴儿)比重下降 0—14岁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28.39%,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36.14%下降了7.75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1990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40%,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6.73个百分点。在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占31.88%,女性占27.5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这充分表明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育龄妇女人数比重增加 1990年,15—49岁育龄妇女14987773人,占总人口26.68%,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3.17%上升了3.51个百分点。其中15—39岁育龄妇女10425520人,占育龄妇女总数的69.56%。育龄妇女比重上升,特别是15—34岁育龄妇女的比重高,势必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1990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36816人,占总人口5.39%。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3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比重上升,表明人民生活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100岁及以上人口343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21人增加了222人,增长1.83倍。老年人增长,使老少比也发生了变化。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10.26上升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8.99。
人口年龄金字塔 年龄金字塔形象地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及其特征。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年龄金字塔明显地反映出,20—25岁金字塔向外扩张,表明这个年龄组的人口是安徽人口生育第二个高峰时出生的,然而15—20岁年龄人口则向内收缩。两个年龄组一个向内收缩,一个向外扩张,充分显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70年代初,安徽省计划生育刚刚起步,人口控制不明显,生育高峰未能抑制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所以15—20岁的人口向内收缩,表明了人口控制成绩显著(见图1-2-2)。
特殊年龄人口 从安徽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与1990年人口普查特殊年龄构成对比来看,少年儿童比重比前3次人口普查比重下降,劳动力后备军比重减少,其余特殊年龄人口比重都在上升,上升幅度最明显的是育龄妇女人数和劳动适龄人口数。公民组和老年人口也比前3次普查增长(见表1-2-30)。

表1-2-30 四次人口普查特殊年龄人口对比

类 别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人口数%人口数%人口数%人口数%
少年儿童0-14岁1105689036.051200246638. 411795303136. 141594955528.39
劳动力后备组13-14岁15340295. 1120773706. 6543407418.7431643755.65
育龄妇女15-49岁689694222. 96741221723.731150763623. 171498777326.68
劳动适龄人口1594262653. 791657623753. 062615909052. 673336726059.40


表1-2-30(续)

类 别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人口数%人口数%人口数%人口数%

男15-59880107429.29894160628.621434254328.881790829231.88
女15-55714155224.50763468124.441181654723.791545896827.52
公民组(18周岁以上)1769524458.901729746055. 312770073655.773657508365.10
老年人口65周岁以上11374453.707423712.3720279484.0830268165. 39


资料来源: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人口年龄构成

澳门是一个人口年龄比较年轻的地区。据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40岁以下者占总人口的73.93%,41~59岁者占16.42%,60岁以上者占9.65%。1991年澳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4岁,比1981年的30.7岁略有下降,说明人口有低龄化趋势。1991年澳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35岁,人口抚养指数为45.26%,低于1984年发达地区的49.2%。比较1981年和1991年各年龄级组的比例: 1981年的0~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14.4%,1991 年占18.14%; 1981 年 10~1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9.74%,1991年占13.07%; 1981年20~2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5.02%,1991年占20.01%; 1981年30~3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2.87%,1991年占22.43%; 1981年40~49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96%,1991年占10.66%; 1981年50~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8.56%,1991年占5.76%; 1981年60~6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49%,1991年占5.44%; 1981 年 70 ~ 79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71%,1991年占3.02%; 1981年8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5%,1991年占1.16%。

人口年龄构成

不同年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分成以下3组:❶0~14岁为少年儿童人口;
❷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
❸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其中以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1997年日本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1%,美国为65.5%,伊朗为52%;幼年人口比重小,日本幼年人口占15.5%,美国21.8%,印度34%;老年人口比重最小,日本占15.4%,美国12.7%,印度4.1%。由于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将愈来愈大。中国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在1990、1995、2000、2005年所占比重分别为27.7%、66.7%、5.6%,26.6%、67.2%、6.2%,22.9%、70.1%、7.0%,20.3%、72.0%、7.7%。

人口年龄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人口出生率一直较高(三年困难时期除外),使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增大,老年人口比重缩小,人口越趋年轻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4%,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大为40.9%;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6.3%降为4.5%;中位年龄由23.2岁降为19.9岁:平均年龄由27.3岁降为25.5岁:老少比也相应降低,由17.3%降为11.0%。全省人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的成年人口类型演变成为60年代中期的年轻人口类型。在人口年龄分布上有两个波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安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五十年代出生人口所在年龄段人口比重增大,从而成为年龄分布上的第一个波峰。1960年前后,由于暂时经济困难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人口出生减少的低谷期。及至1963——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潮,这两年出生人口所在年龄段人口比重激增,从而成为年龄分布上的第二个波峰。下面是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金字塔。(见441、442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8:37